
2012年6月13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
人民网6月13日电 国家海洋局今天上午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该报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编撰,是继2006年以来发布的第5本海洋发展报告。今年的报告新增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方面的内容和篇幅。报告重点结合2011年中国和世界海洋事务发展的特点,对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评述。
报告首发仪式上,报告主编高之国博士介绍了我国周边海域情况和该报告的编撰背景,他表示,我国周边的海上形势最近一两年发生了深刻和复杂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问题外,最近一段时间海上安全面临挑战成为新的焦点问题。报告副主编贾宇透露,今年的报告全书约60万字,分为16章,含18个附件和一百多幅图表。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发展的周边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极地科学考察等方面的内容。
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成果丰硕
今年的报告指出,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4.57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占9.7%。2011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成功发射;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顺利交付使用。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日趋完善
报告指出,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地震造成的海啸和放射性污染以及6月发生的渤海康菲19-3油田溢油污染事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蓬莱19-3油田溢油污染事故被认定为时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成为海洋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
2012年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新增加了关于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内容。中国开展南极考察活动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中国从南极到北极已经形成了“一船四站”(雪龙船、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的相对完整的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体系,成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支撑平台。
国家海洋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报告主编高之国在首发仪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1982年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至今30年的时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海洋法律体系。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面临的问题是尽快出台一些必要的实施细则和实施规章,让现有的涉海法律更具操作性。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自2006年开始编撰工作以来,至今天已经发布了5本报告,该报告不仅是一部全面记载、客观反映和专业评述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进程和成就的系列报告,而且是一部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和国家决策层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海洋国情咨文。(记者 李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