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 田文光)“黑水”西瓜、“永茂”小米、“鸡中宝”鸡蛋、“洮南”绿豆……这一个个极具洮南本土气息的农业品牌,正争相“走”出洮南,“挤”入国内各大城市。品质的提升、规模的扩大、销路的拓宽,固然是这些农业品牌形成的必要条件,但细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在这些品牌背后,起着积极助推作用的,是一个个日趋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近年来,洮南市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服务力度,使全市形成了“专业大户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农技人员引导”的良好发展格局。到目前,该市合作社发展到443个,入社成员7279人,带动农户2.3万户,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改造升级:协会成功“变身”。洮南市养鸡协会是2007年成立的,虽然当时协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十分健全,也从事饲料加工、禽蛋包装等生产经营活动,但对内的吸引力和对外的诚信度还不够,致使协会始终是在“小打小闹”地经营着。针对这一现象,2008年,该市涉农部门及时帮助协会改造升级为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不仅在为社员服务上做足了文章,更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价格,入社的养鸡户也由一开始的50户增加到现在的120户,遍布洮南的各个乡镇。为了提高生产能力,他们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6万平方米的鸡舍,养殖蛋鸡10万只,年产鲜蛋2000吨,年销售利润达500余万元。同时他们注册了“鸡中宝”商标,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升了知名度和附加值,因此,产品也进入了北京及各地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
洮府乡南郊村的单秀珍入社前只养了不到4000只鸡,年收入也就在5万元左右。入社后,她养了13000只鸡,预计到年底纯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她对笔者介绍说,以前的养鸡方式和经营方法都比较传统单一,不敢多养,入社后,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给她吃了定心丸,明年还准备再多养些。
——能人牵头:农民致富“翻身”。在洮南市车力乡立业村走访调查时,正在修整自家院墙的刘福军高兴地对笔者说:“庄稼里的事我们啥也不用管,合作社都帮我们想了、干了,我们就准备上秋在家坐着收钱了。”他所说的合作社就是由制种大户路志江牵头成立的车力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推广玉米制种技术,引进南北1号、红玉401等10余个玉米新品种,年制种1.5万亩,年收入97万元,合作社成员也由开始的8户发展到现在的近千户。 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等社会能人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鼓励引导这些能人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提高合作社创办成功率。
——典型引路:带领群众动身。永丰农产品经销合作社成立以来,按照“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当地小米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0.20元每市斤的价格回收谷子,作为一种返利形式,让利给成员,得到成员的认可。2011年,合作社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3200亩,基本满足加工需求。为提高产品质量,合作社按照绿色小米生产规程,用炒熟的苏子作底肥,这样产出的小米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迅速打开了市场。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注册了“永茂”牌商标,申办了绿色食品认证,小米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供不应求。这个合作社起点高,发展快,具备示范合作社的特点。因此,该市将它树立为典型,向全市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他们还从合作社内部建设、技术推广、成员培训等方面,精心指导,重点培育,在全市现有合作社中选择21个具有一定实力、又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合作社作为典型。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洮府为中心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以万宝乡福盛村为中心的粉条生产基地、以黑水镇为中心的西瓜生产基地和以金塔集团、福顺爱迪尔生物工程公司等为龙头的辣椒加工基地等。
此外,为了营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该市成立组织,牵头做好指导服务等日常工作,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落到实处。资金方面,仅2011年,该市就帮助合作社申报规模化生产基地项目30余个,争取上级资金400万元;对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小区,市财政每个补贴5万元,共兑现奖励资金100万元。另一方面,该市对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帮助申请地理标志商标和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帮扶,目前洮南辣椒、洮南绿豆、黑水西瓜、万宝粉丝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