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不再仅仅是城镇居民的追求,而是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民对放心食品、品牌农产品的要求也是愈来愈高,大型超市,连锁店的特色产品,优质产品,健康食品成为当今社会消费时尚。 在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中,大多或来自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或来自国外进口,出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谓寥寥无几,尤其是本地专业合作社出产的,更是屈指可数。 截至2013年一季度,建始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01家,注册商标26个,这些专业合作社所经营的项目中,其中不泛新、特、优产品,而且还有部分农产品获得了ISC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而在各大型超市、连锁店内却为何极少见到这些产品的踪影呢,究其原因,就我县目前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很多本地特色产品无法走出“山门”,归类为三个方面。 一是同类产业小范围合作意识差,区域化合作程度低,市场份额小,竞争能力弱。全县401家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大致可分为九类:粮、菜、茶、林、药、果、畜、禽、渔。这些产业分散在全县十个乡镇,一个区域同类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有几家甚或是几十家,他们大都各自为政,在本区域内为原材料、农产品等的收购和销售你争我夺,相互竞争而消耗了不少“内力”,不能形成合力,以至于大多产品成本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外竞争能力削弱。 二是产、供、销链条脱节,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专业合作社示范作用不明显,农民合作化意识不高,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利益衔接不紧。 三是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管理不严谨,运行不规范,科技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提升能力弱,品牌自我保护意识差,特色没有充分彰显,优势不能足够体现。 综合上述现状,我们在对全县的专业合作社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做大做强,还得在“联”、“品”两方面下功夫。 “联”,即联合,联结。区域内经营同类产品的专业合作社组成专业联社,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密切联结,形成上有联社,中间有分社,下有社员的专业化体系,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样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发挥“凸镜”的聚光作用,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提高产出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合作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专业户、大户培训学习、召开群众会议、发放专业合作社知识读本等形式,让广大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体系、利润分配以及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越性真正了解,认可,并积极参与,从而不断扩大合作社社员的覆盖面,对此,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据有关资料统计,法国有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专业合作社,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参加2.6个合作社,绝大多数荷兰农民至少是3-4个合作社的社员等等,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中崛起了一大批享有国际盛誉的商标,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区域内同类专业合作社的交流合作,联结利益共同体。同行业、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在本区域内,毕竟因资源、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成不了气候,跳不出自给自足的樊笼,很多小型的专业合作社,要么就是根本没运转,要么就是小打小敲,产品在本地周边就消化完了,做得稍大一点的也不过是季节性的一阵风而已,季节一过,产品没了,始终出不了“山门”。通过同行联结,实行同行业一体化经营,扩大基地规模,把产业不断向适宜区辐射,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区域化的完整体,不仅要让本地农民自己清楚,我们是专业生产什么的,而且要让更多外界人知道,我们这里是有名的某某出产地,达到这样效果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产品已经真正进入了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3、健全民主管理体制,规范财务核算程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中真正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专业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就是要通过民主管理、统一核算、利润返还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在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中,要始终坚持公开、民主,按章程规定,应该实行民主决策的,要坚决把决策权交给社员大会,应该公开的,要坚持定期公开,应该返还的利润,要坚决返还,这样,社员的积极性才高,资源才有保障,行业才有活力,产品才有生命力,市场才有竞争力。 4、与大中型超市、连锁店、企业联结,寻求资金、技术、管理与市场销售的强力后盾,实行优势互补,走捷径快速进入市场。 “品”即品质,品牌。打造高品质的产品,树立影响力强的品牌商标,是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唯一出路。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穿、用、度,都开始追求“牌子”,与90年代以前“能吃饱穿暖”的消费理念已经截然不同,于是,凡是人们消费的东西,都有了响亮的“名字”,品质与品牌,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不仅城市如此,农村也已盛行。 品质与品牌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品质需要严格的管理,品牌需要有力的推广。有了好的品质,才有响的品牌,只有品质没有品牌,就好像公民没有身份证,进不了市场的大门,只有品牌,没有品质,就好像人没有思想,进了市场,也会很快被人遗忘。 农产品的品质讲究与其他消费品不一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有机食品,样样都要严格的检测标准,不是叫喊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的精细管理得出来的,既包含气候地理因素,也包含人文历史因素,气候地理因素使产品彰显特色,人文历史因素使产品突出优势。同样是鸡蛋,笼养的和散养的价格就是不同,散养的人们称其为“土鸡蛋”,香味更浓,味道更美,原生态、绿色无污染,因此比“饲料蛋”每只要贵3至5毛,这是特点,抓住特点就能突出特色。宣恩木龙寨的米进了北京,进了上海,而且比其他的贵,因为那里的米香软可口,历史上是皇帝和官员门的专供,称为“贡米”,这是优势,突出优势就能彰显特色。无论是特色还是优势,都能把自己的产品相对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化表现出来,品质上追求精益求精,管理上讲究细节,努力引进现代工艺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强化质量把关,建立健全质量检测系统,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取得(ISC)9000认证、ISO14000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食品体系认证,把这种差异化不断放大,从而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的品牌基于商标,先有商标,后才有品牌,商标名称要讲究响亮,图案设计要简单易记,同时也还要有一定的内涵。在商标的名称和图案的设计时,要注意与当地的特殊地理、产地、民俗风情、旅游景观等地理地貌相结合,或借用名人名言、诗词歌赋里面的名句等,总之,要有特色。品牌的推广也要讲究策略和技巧,要有“走出去”的大气和勇气。一方面,加强与大型超市、连锁店、企业的联合与挂靠,建设专营店,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各类评比与展销活动,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资金与人才储备,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先声夺人,聘请有经验、有营销才能的人才推销,不断拓展产品市场,增强产品的渗透功能。 二0一三年四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