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消息 他的身份很简单,莱阳市龙旺庄街道田格庄村村民,一个奔波在这片泥土里的农民;他的身份又不简单,身为支部书记的他,经营着四家食品企业,是坐拥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
然而,让董元高远近闻名的,并不仅仅是他的这种“双重身份”,还有他离城回乡勇挑重担的“特立独行”,是他在三年间为一个村庄带来的翻身巨变。
建设新农村,要有“新农民”。从一个土里刨食的普通农民,到闯荡市场的民营企业家,再到带领村民致富的村支书,董元高的转变,带给田格庄村的是一***全新的发展之路,是新农村建设走出黄土地、走向新空间的可贵启示。
案例
“新农民”董元高———
一个能人趟出一***发展新路
7月14日,是董元高把户口从城里迁回田格庄村整整四年的日子。
站在他敞亮的办公室里,抬眼便会看到村东两幢已经封顶的居民楼在铁臂塔吊间高高耸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这是董元高村庄改造计划的第一步,他的目标是五到十年内让所有的村民都搬进这***的楼房。“腾出来的旧村地块又可以进行开发出让,将变成老百姓手里大把大把的钞票!”董元高说。
走出办公室,眼前宽敞整洁的街道边,挂果的柿子树掩映着低处的月季花,在农户门前随风摇曳,显得格外惬意。村民董元欣家就村东头的一排法桐后面,他告诉记者,过去的田格庄村和现在可是天壤之别,方圆不过几里的村子,常年堆着七处垃圾场,本不宽敞的街道两侧还有密密麻麻的垃圾堆,每逢雨天,全村就成了一个大垃圾场,车子进都进不来。
变化源于四年前。2003年,身为奥峰食品公司老总的董元高回到了村里,挑起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重担。为了表白自己的决心,他把已经迁到城里的户口又迁了回来。那时的田格庄村可谓一穷二白,连一***像***的村路都没有,不仅村民致富无门,村集体还欠了40多万元的外债。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从头开始。董元高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改变“垃圾村”的旧貌。他以村办企业和自己的私有企业资金为依托,发动所有党员干部带头清扫垃圾,把房前屋后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场全部清理出村,累计筹资120多万元把所有的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去年,他又筹资20多万元,在全村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田格庄彻底甩掉了“垃圾村”的帽子,摇身一变成了花园新村。
“完全靠种地,种几年穷几年,只要有******咱们就上企业,能上多大规模就上多大规模。”董元高掷地有声。用他的话说,村里“硬***”上去了,下一步就得想办法让老百姓挣钱。在商场摸爬滚打十几年,他深深知道,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与市场紧紧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土里刨食”的方式,在工业进步中谋求发展。
但是,农民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尤其是在村庄实行大变革、大发展之前,更需要为农民建立固定的基本收入渠道,让他们吃上“定心丸”。于是,董元高和村两委一合计,决定把全村741亩土地中的400亩调整出来,以村办企业奥峰食品公司为依托,建起了规模较大的蔬菜种植基地,基地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明确最低收购保护价格,保证种植户的基本收入。凭借每年为企业种植各种加工蔬菜,村民可实现基本收入150万元,效益比以前翻了两番。
见时机成熟,董元高又开始了自己的新计划。2004年,他开始筑巢引凤,走出去大规模地招商引资。当年春天,烟台裕晟染织***落户田格庄,成为该村最早的一家韩商独资企业。不久,村里与韩国合资的明星玩具***投产,一下子解决了村里百余人的就业问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董元高先后五次参加了莱阳市组织的赴韩招商活动,并做出了建设韩国工业园的规划。2005年3月份,韩国工业园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莱阳市第一个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特色园区,立时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发展。目前,村里已经集聚了六家外资企业,村民不出村就可以进***上班,基本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2006年,田格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集体纯收入41.6万元,被莱阳市确定为“小康示范村”。
显然,这***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让董元高满足。“现在,我们才刚刚起步,今后我们将整合土地资源,让村民拿地入股,按股分红,发展工业企业,让村民成为企业股东,真正让村庄走上高效快速的发展之路。”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手上已经有两个在谈项目,项目落户后将带动村民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
纵深
激发“能人效应”———
新农村发展企盼人才“补给”
“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新的农村人才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市农工办主任李元彩认为,董元高搞企业出身,头脑中充溢着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意识,使他在一个十分落后的村子里大胆提出了发展工业的设想,把原本贫瘠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起了成片的蔬菜大棚和标准***房,改变了长期以来种地为生的固有模式,走出了一***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好的带头人,可以改变一个村庄的落后面貌,可以富裕一方百姓,也是农村发展的一个必备前提。”莱阳市农工办主任徐成志说,新形势下的农村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的新农民、新人才。显然,董元高具有这种人才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特性便是他作为企业老总的雄厚实力,可以让他以十足的底气和充足的财力去搞村庄整治,去争取合资项目;而共性,则是他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理性的创新意识,是他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的真实本领。这一共性正是我市近年来选用基层党组织领头人的“标的”所在。用龙旺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秀丽的话说,董元高就是基层干部“双高双强”要求的典范。双高,即政治觉悟高,政策水平高;双强,则是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的新农民,才是我们需要的响当当的农村人才,也是我们选拔农村干部的首要******。通过激发能人效应,就可以形成一种打破传统的带动力。”徐成志说。
“选个好的当家人不容易,咱们农村缺的就是这***的人才,缺这种懂市场、会经营、想发展的农村干部。”田格庄村老村委主任董玉基告诉记者,董元高之所以从企业老总的位置上躬身上任村支部书记,并非“理所当然”。当时村里发展乏力,恰逢街道办事处号召选出具有“双高双强”特点的带头人,村民们首先想到了在外做生意的董元高。于是,在镇党委的支持下,他们全村的党员干部“三顾茅庐”,终于把董元高从城里请了回来,并于2003年高票选举他为田格庄村党支部书记。由此,田格庄村才踏上了一***崭新的发展道路。
推动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也要推动城市人才向农村延伸,对农村进行发展理念的改造。我们看到,董元高归来,带给田格庄村民的是一种农村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气魄。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固有思维和自身******的限制,而在现有******下,习惯了传统的农民很难把自己从中解放出来。这时,就需要这***一个带头人,一个可以激发群众发展激情、创出发展新路的“领头雁”。董元高的出现,恰恰适应了这一需要,他让我们看到了村庄经济发展的另一种理念和另一个方向,看到了一***工业反哺农业、推进互利共赢的新途径。这一途径,将是许多村庄求取突破、谋划新生的有效借鉴。只是,广袤的田***上,需要更多的董元高,需要更多的农村人才站起来、顶上去。
记者观察
新农村呼唤“***英”带头人
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村建设和其它事业一***,关键在人,更在带头人。
从知名企业家躬身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四年间把一个“垃圾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董元高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必须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神的人才队伍,以激发能人干事创业的带动效应,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打赢“翻身仗”。
“千政策、万政策,群众能致富就是好政策;老干部、新干部,能带领群众建设好新农村就是好干部”。这句话如今已经深深印在田格庄村人的心里,也引起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共鸣。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我市农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致富能手。他们在致富自身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这些田***上的***英分子,既懂得管理,又善于经营,自身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没有后顾之忧,能给群众带来希望和信心。让他们走上“领头雁”的岗位,既是发展之需,又是民心所向。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关键要靠人才。事实上,鼓励农村***英力量走上“村官”岗位,并不是烟台特例。早在10多年前,广东就开始鼓励“经济能人”当村官,目前富人执掌“村印”已成当地农村一道新景观,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更为常见。来自浙江义乌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当地能人出任“村官”的比率达到了43%,有的镇甚至高达60%以上。南北农村境况尽管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通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能人的引导和带领。因此,烟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促使其中的***英分子担起“领头雁”的职能,切实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和发展方向,真正走出农业发展农村、走出农业致富农民。
毋庸置疑,我市农村“领头雁”队伍在引领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却远非“无可挑剔”。如上所述,在莱阳市龙旺庄街道办事处,董元高并不是基层党政人事开放性转变的“吃螃蟹者”。自启动“双高双强”用人机制以来,有一批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到基层村庄担任“村官”,目前36个行政村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中,有经济项目的60多人,种植养殖示范户20多人,“双强”人员占一半以上。但是如此规模的能人治村实例中,却唯有田格庄等少数几个村庄得到快速发展,更多的村庄仍在缓慢蜗行。究其缘由,在于能人队伍的多处先天“缺陷”。调查发现,我市农村能人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群体规模偏小、组织程度不高、经济总量偏低的特点;许多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手段单一,与市场结合疏松,不利于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还有些带头人由于学历不高、技术不新和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跨大步,发展的速度比较慢。这些因素也成为许多“领头雁”领头不领先的关键所在。“先天”缺陷还需“后天”弥补。因此,我市还需站在农村发展的新高点上,着重培育和改造农村能人队伍,让他们在市场意识、经营手段和发展理念上形成新的共识,完成从“能人”向“***英”的转变,真正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