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卓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永红忙得不亦乐乎。他正领着社员们忙着收获地黄,为小麦补苗、灌溉。“今年风调雨顺,收成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合作社流转的7000亩土地,小麦亩产在1300斤左右,玉米在1400斤左右。扣除各项支出,收入100万元应该没问题。”正在指挥社员为麦田浇水的赵永红说。
“俺把合作社叫做‘新组织’,俺的地承包给他们以后,就不用再操心了,一个月还有千把块钱的工资。”把自家6亩多耕地全部流转给了卓成农机合作社管理、自己又在合作社上班的“新型农民”刘和说。
刘和算了一笔账:按照流转协议,他每年每亩地可得到1000元流转款,国家的一切补贴也归他所有。
赵永红也算了一笔账:刘和一家4口人种了6亩地,一亩地纯收入也就300元,一年收入才1800元,顶得上一个月打工的收入;如果交给合作社,我们一亩地一年纯收入500元,但7000亩地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对农民来说划算,对合作社来说也划算。”赵永红笑呵呵地说。
该县40%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加入了合作社,60%的农机作业任务由农机合作社完成,全县70多家农机合作组织共流转土地2万多亩,直接带动像刘和这样的“新型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农机合作社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突显积极作用,有了卓成农机合作社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刘和这样的‘新型农民’,我们对抓好粮食生产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