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仅上过三年小学的山西老人,用十年时间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本27万字的回忆录-----《咱女人这辈子》,并入选中国百部农民作品和百位农民作家系列作品的第一部书,被出版界誉为“当代农民第一书”。这位老人,就是永济农民任俊娥。
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随记者一起走进任俊娥,感受她用质朴生动的语言,记录晋南农村火热生活的精彩历程。
好,先进入今天的《人物档案》。
【人物档案】

1950年起,已经十二岁的任俊娥在当地栲栳镇小学插班读小学,断断续续地认识了一些字。
1954年,在家人的安排下,小学还没读完的任俊娥就稀里糊涂地结了婚。然而,新婚刚十天,丈夫就因工作原因回了陕西,年仅十六岁的任俊娥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为了养家糊口,任俊娥一人就种了30亩地。每天除了到地里干活,她还得伺候公婆,淘米磨面、做衣服、缝鞋子,每天仅有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有时实在累的不行,任俊娥就喝上一片镇痛片缓解疲劳。
在任俊娥没白没黑地操劳下,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不仅把公婆照顾的无微不至,还将五个儿女拉扯***,其中的两个儿子还成了乡里少有的大学生。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孩子们出人头地的任俊娥刚准备松口气,一个噩耗如晴天霹雳,打得她几年喘不过气来。1995年,年仅39岁的大儿子突然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伴儿经不住打击,没多久也撒手人寰。
在北京工作的二儿子担心母亲悲伤过度,以照顾孙女为借口把任俊娥接到了北京,希望新的生活环境帮助母亲走出阴影。来到北京后,任俊娥一头扎进了照顾小孙女、料理家务的琐事中,然而,闲暇之余,内心的伤痛总让她以泪洗面。
为了减轻母亲的孤寂,儿子给她订了几份老年报刊,有点文字基础的任俊娥就借助字典坚持阅读里面的文章,渐渐地,一些老人的回忆文章激起了她的创作激情,为啥不动手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呢?要让儿孙们看看,“我们这辈子人在农村是怎么个活法”。
以后的10年时间中,任俊娥经常趁着孙女上学的时候,断断续续地把自己的艰辛历程,晋南乡间的风土人情和农民们的喜怒哀乐一笔一划地写下来,最后竟完成了一部27万字的回忆录-----《咱女人这辈子》。
2009年1月,这本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被出版界誉为“当代农民第一书”,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还专门写了序言,给予了很高评价。
【片花】
好,欢迎继续收听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山西新闻人物周刊》,接下来的《人物访谈》栏目里,让我们随记者走近任俊娥,感受她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当代农民第一书”的酸甜苦辣。
【人物访谈】

记者:任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的作品《咱女人这辈子》入选了全国农民双百全书。那么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您也是凭借着这部自传参加了全国农民代表的座谈会,在20多个农民中,您的年龄是最大的,当时能坐在这么多人中间,还作为代表发言是个什么心情?
任俊娥:当时心情非常紧张,刚进会场的时候,我就赶紧是往后面站,会场老后面找个地方,来了一个咱也不知道人家是谁,拉上我就往前拉,(说)大妈你跟前面坐,我说我就坐后面,我心里头紧张的,紧张的给我拉到前面。我看前面牌子上都有名字了,我说这我跟哪儿(坐),人家给我一直往前拉,我说拉到哪儿去,拉到主席台上。呀呀,我说那可不敢到那儿坐,这从来历史上也没有听说农民还能坐到主席台上。心思紧张的,心跳的坐到那儿,脸红的,后来坐到中间,我说坐到中间干啥,应该是人家那领导啥的坐到中间,我坐到边上吧。非要让我坐到中间。
记者:忐忑不安的!
任俊娥:哎呀,坐到那心跳的,身上战战抖抖的,觉得又高兴还又不自在,那个劲儿,按在肚子这,我说心不敢跳出来。
记者:最后还作为代表发言了?
任俊娥:嗯,人家一布置好以后,第一发言就我发言,呀呀,我这心里猛一下,原来我也闹了一个稿,我心里想着人家该叫我发言,可能是在下面发言,没有想到站到上面。
记者:站在台子上,面对那么多领导。
任俊娥:站在台子上,下面那么多都是领导,戴了一眼镜,拿了一个眼镜还拿错了,这下没有眼镜,什么也看不见,那个字还小,越看越心慌,到最后急得没办法,心慌的念了念。

记者:那任奶奶,您看现在书也出版了,你也参加了媒体见面的座谈会,现在也成为名人了,当初您是怎么萌生出要写一本书这个想法呢?
任俊娥:你说名人哈,不敢说名人,我觉得名人文化要高,咱这是土里土气的,小学毕业,又不识几个字。你说为啥要写这书呢,因为咱这是过去从穷日子过过来的,我就一直是干啥事,咱当农民要有个农民的样,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把事干好。但是孩子呢,都是生在城,长在城的,我就想让他知道,看他奶奶在农村是怎么个劳动法,知道苦气、艰难。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不敢忘了过去,不敢忘了农村,咱这是农村的根。
起初的创作中,为了不让家人发现,任俊娥利用下午的空闲,用小孙女快用完的圆珠笔,在家人丢弃的废纸片儿上试着写,少则几句话,多则一小段,几天才能记录完一件小事。一张纸片写满后,任俊娥就把它偷偷地藏起来。
任俊娥:后来就慢慢、慢慢,想起一点写一点,这时间是宝贵的,写几句话,写一溜溜。我一般不拿好纸写,我就拿孩子写了的作业本,就拿那背面,就拿孩子剩下那小小一片,我就在那写。
记者:其实也是因为平时没有事做。
任俊娥:没有事做么。一般中午我是在家里洗洗啦,拖拖地啦,吃了中午饭,北京和咱们那边不一样,中午人家都不回来,上班的都不回来。就是我两孩子。她一吃饭给她一送走,这我就坐到家里面。没事了坐到那就开始写,胡写了也是,这么写意思是鼓励孩子一下,越写慢慢越多了。写到那就藏到那,就保存到那。
记者:保存到哪儿?
任俊娥:就保存到我褥子下,床的下边。
记者:为啥要藏起来啊?
任俊娥:我觉得写下了扔了也(可惜)
记者:又挺不好意思让人看见的。
任俊娥:你写的那两行字,不敢。写写我中间还回去过几次,一回去就裹到我包袱里头,带着回去了,来的时候带上来。
记者:走哪儿带哪儿跟宝贝似的。
然而,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在任俊娥住的十几平米的卧室里,能对家人藏住什么东西呢?有一天,爱翻腾的小孙女偶然发现了奶奶藏的这些纸片。

孙女胡筱丹:当时应该说是很吃惊吧,因为没有想过奶奶会写东西。当时看见的是她说她刚出生的那个时候,日本鬼子进村啊什么的,追赶他们,然后当时带不了她,然后给她放路边了,然后她姐姐来又把她带走了那样。奶奶在我记忆中就是一直陪伴我成长啊,就是奶奶那个角色,从来没想过奶奶小时候是这样子的,那个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会是这种样子。我就说还有没有更多的故事,我就想再看啊。就想要去再看,觉得非常的新鲜。
在出版社工作的媳妇宋小兰知道这件事后,连忙给婆婆拿来几沓正规稿纸,可勤俭一辈子的任俊娥依然舍不得用,还是想方设法找各种纸片写。不过,除了礼貌性地坚持和鼓励外,家人并没有太在意任俊娥的创作。看着婆婆戴上老花镜伏案写作的样子,媳妇宋晓兰觉得煞是有趣。写作毕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一位农村老太太,能坚持多久呢?

记者:不过我们知道您只有完小的学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那我觉得这写起书来肯定特别费劲,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啥?
任俊娥: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不会写字,会说不会写,有时候能想起来这边想不起来那边,这就得查字典。
记者:您会查字典么?
任俊娥:会查字典。
记者:一开始就会,还是后来慢慢会的?
任俊娥:我开始就会。过去我在学校学过,但是不是那利索的,查一个字就挺慢的。
记者:是一页一页的翻?
任俊娥:嗯。再一个查起来眼睛还看不见,还得戴上花镜,哎呀得废半天功夫。后来我说这不行,把它挽个圈圈,写到那块儿不会了把它挽个圈圈,放到那儿,他们看了就能回想可能这有个啥。

二女儿胡艳琴:其实有好多话呢她可能自己就是说出来,能说出来,就是好多字她不会写,但是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哈,她呢又不愿意说是我老去麻烦你们,让你们跟我说怎么怎么。她有时候就是些别别字,好多别别字,然后呢要么有时候就是注点拼音。拼音呢可能那会也没怎么学过拼音,注的拼音吧有时候也是错的。所以我觉得可能是写作中最困难的也就是这一点了。
年轻时的繁重劳动让任俊娥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能美美地睡上一觉简直是一种奢望。如今,古稀之年的她却是觉少得可怜。每天夜里躺在床上,每当夜深人静,听着孙女均匀的呼吸声,任俊娥的脑海里便浮想联翩,往事如电影般在她眼前掠过,她觉得有好多事可以写下来,但一到白天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任俊娥:想不起来了。我就又拿一纸,拿一笔,压到我枕头下面,我也不敢叫孙女听见了,孙女听见影响人家学习。睡到那不瞌睡,想起来一篇文章,就赶紧画,画画画,早起起来高兴的,昨天晚上想的那,今天好好写写,下午给它一整理,到早晨一起来一看,疙瘩疙瘩的,全是黑面子,没有电灯,黑黑的画了,就没有画上,纸纸上全是黑点点。全没了,全忘了。
记者:那肯定挺郁闷的。
任俊娥:现在脑子不行,说东忘西的。光说差差话。我到厨房去了,我说到厕所,到厕所呀,我说到厨房。
记者:我觉得一个是记性差了,再一个我觉得身体可能也会吃不消。因为坐在哪里写字,年轻人都会腰酸背痛的。
任俊娥:身体能承受,身体坐那儿几个小时没问题。
记者:您一点都不觉得累?
任俊娥:不觉得累。腿这么踢一踢,碰嗒碰嗒,身体还是行的。
记者:其实我觉得还是因为您特别喜欢写,所以您觉得身体累也无所谓。
任俊娥:我这个人就是好动,你要是说让我坐到这,一会就打盹了,你要是让我一天手不停,我一天都不知道累。

二女儿胡艳琴:她经常哎呦说写着写着呢,你一看那表情就特别高兴哈,又可能想起谁了,可能那个人已经故去了哈,但是她想起来的时候呢,就觉得好像回到了农村回到了以前哈,特别幸福。但有时候呢她写着写着可能又眼泪又汪汪的,就想起一些伤心的事,或想起一些难忘的人哈,对她帮助过的人,这些她想起来就觉得可能现在回忆起这些的时候觉得特别的感动哈,所以我觉得从写作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就是喜怒哀乐吧,都能体现出来。
记者: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已经是发泄内心的一些想法,以前没有写书的时候就全部压在心里,有了写作以后都可以写出来,写出来心里就轻松了。
任俊娥:这上头我写我大儿子那一篇,我就写了几天,写一些就写不去了,写不下去就放在哪儿,明天在写,明天写的又掉泪的不行,放在那儿,就这么一点一点把那篇写完的。
在这篇回忆英年早逝的大儿子的文章中,任俊娥写道:“儿子,妈妈养你不算功劳也算苦劳,你回报母亲的是什么?是泪水,你给妈挖了一个流泪的河道,给妈留了一个流不尽泪的无底洞。娃啊,妈只有在夜深人静时能反复想念你。”饱含真情和泪水的笔墨,让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人都会潸然泪下。
任俊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握了一辈子锄头的手到老了还能抓笔杆子。但既然开始了,就不能轻易放弃,她始终坚持着“要做一件事,就要想办法好好做完”的信条。

任俊娥:可能是2007年吧,儿子说,妈你写吧,你把你那都写写,你把你那所有的都写上,你经过的事都写上,写成了叫别人给你印成书的样子,给你保存到那。我就慢慢,先拿这盒子纸,草稿纸,片片纸打个底儿,然后改了几遍,落到一个好纸上头,誊写一遍。慢慢多了,我就把它订起来,订成一个厚本子,拿针,缝起来。
记者:任奶奶,我们知道您这个书,是从一个红包袱开始写起的,您当时是怎么构思的,就是这本书的开头要以红包袱写,这个红包袱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任俊娥:这红包袱是我九岁多,就订了婚了。九岁多因为我爸借下的帐,还不了人家,人家逼的要他给,他给不了人家,人家要打他呢啥的,回来以后他就把我给了人。我给人家这的时候呢,拿了这么大一红包袱,附了一身衣服,裹了一双袜子,过去那腿是这么一绑,这么宽的带子,裹了双带子,裹了一个头上的娃娃簪,就订了婚。就这么一个红包袱就把你一生都决定了,所以我就对这红包袱印象特别深。

记者:我看您的书,其中有许多的话语特别的俏皮,比如说有一个就说小孙女,小孙女很孝顺,就是吃个虱子也不少奶奶一条腿。这些生活语言我觉得特别的风趣,有生命的气息。
任俊娥:我过去就经常说这。吃个虱子也少不下一条腿,看你这娃多好了。
孙女胡筱丹:我奶奶就是她平常总会说一些那种方言,那个叫歇后语啊什么的。我记得就是以前经常讲那个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还有那个,谷黄麦黄,秀女下床。这是在说种地的时候要收麦子,收麦子的时候,忙的然后所有的人都要下地来干活。然后还有那个:会做鞋的先做底儿,会生娃的先生女儿。主要是夸生了女孩子的人。然后生了女孩子就可以照顾全家么。

记者:我知道您书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您在书中写到了很多油盐酱醋啊,米酒啊,擀馍馍,烙坨坨这些吃的的做法,还写了很多纺线织布,染布这些工序,为什么会写这些东西?
任俊娥:我是怕娃娃们不会了。你看现在做吃的,喝的,一说就是买,实际上我们过去,不买,都是自己做呢,你说怎么吃酱呢,到那买点酱,你像以前咱做一盆酱,劳累一点,麻烦一点,但是一盆子酱吃一年。
记者: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还是得捡起来。
任俊娥:你劳动了就知道珍惜爱惜了。你不劳动了就不知道这。
对于在新中国阳光下成长起来的儿孙们来说,任俊娥的小故事,有时还有着“心灵鸡汤”般的温暖。有一次,任俊娥看到孙女把吃剩的饭菜倒掉,心疼不已。她特意写了一段《勤是搂钱的耙,俭是存钱的匣》的文字,放在写字台上。在这篇没有分段,只有逗号的小文章里,她用“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到深山有远亲”的形象比喻,教育孩子勤俭节约。
胡筱丹:对我的影响是挺大的。 奶奶经常跟我说:你看看这一粒小小的米饭,里面就是要有多少道工序才能做出来,奶奶就会跟我说她这个播种是怎么辛苦的、然后就又要等待他的成长、成熟,然后还有收获。然后她给我讲,割那个麦子什么的,有时候还给我比划一下,说是你按着这边然后这样子割过来什么的。就是让我真正懂得珍惜粮食。

2008年秋天,儿子胡冰偶然听说民政部等六部门在全国各地征集出版农民作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将母亲10年创作的书稿集结整理,寄了过去。没想到这些质朴的文字,一下子打动了评委会的每一个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序言中评价说:“我们感受到她心中的人生滋味,感受到日子的艰辛与美好,以及一颗淳朴,向善、热爱和劳动的心。这一切都令人心存敬意。”
这些看上去文绉绉的评语,任俊娥看不太懂。直到开会那天,她才真正相信自己的作品被选上了,不是儿子骗自己。
任俊娥:我想着他这是骗我了。
记者:不相信。
任俊娥:不相信,不可能是真的,因为咱这是农民,写的那土里土气的,都是咱农民七杂八货的,摆不到桌面上的那点事情,你还能出书了。不可能。
记者:真的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才相信?
任俊娥:啊,真的拿这么一本书,我这么看看,那么看看。拿回家里来让我签名呢,写了几十本。
记者:签名的时候啥感觉心里头?
任俊娥:刚签第一本就签错了。第一本手抖的,心慌的那个劲哈,到最后写的写的,(他们说)哎呀妈,你这字还挺好的么。我说你还在这给你妈戴帽帽呢。

记者:那家乡有没有人打电话祝贺您?
任俊娥:我还不想叫家乡人知道。我说人家该笑话了,说你一农民,你还张扬的写书了。但是好几个人知道,知道就给我打电话,说哎呀,你写那书真是好。我给我妹子邮了一本,她看了,妹夫子说,姐,你写的真是好着呢,你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实话实说。
记者:那现在苦日子写完了,有没有计划在写一本好日子?
任俊娥:嗯,我就说的,我还要继续写好呢,像现在这电气化了,都挺好的,还要写。
记者:希望任奶奶继续加油,继续努力,出第二本书,我们等着看您的《好日子》。
任俊娥常说:自己写作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想更好的提醒后代,不要忘了农村和自己家的根,不要忘了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要好好做人。不管是顺利的时候还是跌跤打滑的时候,都能舒心畅快的好好活着。在她的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精巧的文章结构和引人深思的观点。但她的每一句话就像我们脚下的泥土一样质朴、贴心,愿它的书能成为帮助、教育我们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我们也祝福任老,永远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