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当代新农民 > 新居建设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返回首页

新居建设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时间:2013-04-27 11:13来源: 作者:收藏
  建新居,强产业,富农民,巴州区在扶贫攻坚行动中,探索推行“园区+社区”的产居结合新模式,造福贫困群众。4月12日,笔者走进那些昔日的贫困村,探访其巨变。

  212个聚居点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8个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2亿民生事业投入公共服务不断提升  傍山而建的“巴山新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中心地段是一个广场,侧旁是便民服务中心,绿化带春意盎然,各种健身器材错落有致……

  现年67岁的高明忠正在广场里悠闲地打着太极,他告诉笔者,以前的香炉村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几年前随儿子住进城里。去年11月回家,看到村里变得如此漂亮,当即决定买套“新居”。“比城里巴适多了,出门就是青山绿水,空气好,也清静,就在这里养老了。”高明忠乐呵呵地说。

  该区自2011年启动“巴山新居”建设以来,已建成212个聚居点,共拆除农村土坯(危旧)房2.3万户,实施风貌改造4千余户,新建“巴山新居”1.8万户218万平方米,聚居农村人口达6.8万。

  走进水宁寺镇香炉村,成片的金银花种植在新居四周,绿油油的花苗在微风下舒枝展叶。村民屈大宝正为即将进入花期的金银花追肥、打枝、整形。“把产业搞好,一样能挣到钱,再也不用外出务工。”屈大宝告诉笔者,他家去年共种植了3亩金银花,当年收益就达1000多元。今年经过精心打理,保守估计能实现8000元以上的产值。

  据村支书陈军介绍,该村与附近的三皇村共连片发展金银花7000亩,还在白庙乡兴建了烘干厂房。目前,巴州区已建成了金银花、芦笋、川明参、猕猴桃等8个农业产业园区,许多村民都在附近的产业园上班,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在清江镇塘坝村的标准化卫生室里,医生的姓名和照片挂在白色的墙壁上,旁边写着一个24小时开机的急诊手机号码,诊疗室、药房、健康教育室、注射室等一应俱全。村民李国秀说:“有了这样好的卫生室,我们看病方便多了!”

  巴州区去年共完成民生事业投入22亿元,全面完成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0村(社区)阵地建设,建成社区文化室6个、农家书屋21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69个。

  在扶贫攻坚行动中,巴州区坚持以“巴山新居”为龙头,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探索推行“园区+社区”的产居结合新模式,促进扶贫开发多规衔接、效应叠加、以点带面、全域联动。2012年,巴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675元,较上年增长17%,在启动实施的片区内,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60元以上,全区减少贫困人口4.1万。

  “没想到这么快就变成城里人了,还真有些不太习惯。”28岁的牟美玲说。(巴中日报 李政)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