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当代新农民 > 农村老人:好盼住上“安乐窝” 返回首页

农村老人:好盼住上“安乐窝”

时间:2013-04-27 15:03来源: 作者:收藏
  室外,楼房错落,绿树掩映;室内,沙发酒柜,空调冰箱。走进皖北农村,这样的新居已不稀奇。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村打造了生态宜居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农民住上美观实用的住宅。

  然而,记者在农村采访发现,新房住户基本上是年轻的村民,而他们上了年纪、失去劳动能力的长辈大多仍住在村边、路旁低矮狭小的房屋。 “过去村民新居没建时,年轻人住大房或上房,老人住小房或偏房,居住条件的差距不是很明显。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住进小洋楼了,老人的旧房子就有些刺眼了。 ”宿州市埇桥区住建局一位人士说。

  记者在埇桥区葛林子村村民新居就感受到一种不协调:一边是几排200多平方米的整齐雅致的小洋楼,年轻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另一边是几排30平方米左右、低矮简易的平房,住着村里的老人。 76岁的蔡大娘的小屋由保暖性差的大块砖垒成,几根破木头权作房梁,还是大娘花100元买的旧货;唯一像样的家具是儿子给她的旧沙发。由于户内不通自来水,也没有厕所,大娘生活很不方便。但她表示,与几年前相比,现在住的已经是新房了。 “几年前俺老两口就在儿子的房前搭间小屋,冬天冷,雨天漏。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后,俺们拿了补贴,在政府划定的范围内盖上了新房。 ”蔡大娘说。记者了解得知,葛林子村老人居住条件相比之下不算差,在其他一些村庄,非五保户和非低保户的老人有不少都住在土坯屋里,而他们的儿女早已住进装修一新的楼房。许多农村老人表示,面对年轻人的楼房,他们心理有些落差,“俺们老了没啥别的要求,就希望住套像样点的房子。 ” “在一些村民新居旁形成的简陋的老人居住区,与美好乡村的景象不和谐,如不及时关注,将会拖美好乡村建设后腿。 ”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周树说。

  想住新房不容易

  近年来,国家对五保老人、孤寡老人十分关怀,多方筹资建设敬老院,对他们实行集中供养。记者在宿州市一些村庄看到,敬老院的建设标准很高,甚至开通了暖气,老人生活舒心。然而,有儿有女,又非低保户、贫困户的农村老人享受不到集中供养,他们无论在养老还是居住方面都理应由儿女承担,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办公室有关人士说,按照新农村和美好乡村的规划,目前村民新居的楼房每幢都在220平方米左右,相当于城里的一套别墅,足够三代同堂。但农村老人为避免成为儿女的负担,或担心产生矛盾,大都愿意单独居住,不愿与成家后的儿女们住一起。

  不过,在村民新居里,老人要想单独拥有一套新房子,面临缺地和缺钱的难题。在皖北,每户宅基地多在半亩到一亩不等,原本足够建房,但为了让儿女住进更加宽敞的楼房,老人们普遍将自己的宅基地腾出来让给了儿女。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宿州市对危旧房改造每平方米补贴280元左右,老人的旧房拆迁后,可获1万元左右的补贴,只需再掏1.5万元到2万元就可以盖一套40平方米、质量较好的砖混结构房屋,但大多数老人为儿女上学、盖房、结婚耗尽了毕生财力,甚至将政府补贴的钱也拿出来为儿女装修新房,导致自己没钱盖新房,并且也不愿张口向儿女要钱。 “如今,农村许多年轻人只管自己住好房,对老人不大问事。为此,我们基层干部不知劝说过多少回。当然,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在建设和装修一套新房后,确实无力承担老人的住房问题。农村老人住房难已不单是家庭问题了,而是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西二铺乡一位干部说。 “现在,各乡村都意识到老年人的住房难问题,但苦无良策,翻阅各项政策规定,也都没有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宿州市埇桥区住建局张伟副局长说。

  村里喜见“老年房”

  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农村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新居应是美好乡村的题中之意。 “非五保户、低保户的农村老人理应由儿女解决住房,但面对许多儿女不履行义务或无力履行义务的现实,政府部门还是得妥善解决。 ”周树说。

  去年起,埇桥区在美好乡村试点建设中,率先提出预留老年居住区,探索建设“老年房”,让住房困难老人免费居住。目前,该区已有7个村试点“老年房”。为解决地和钱的问题,埇桥区创新思路,通过土地整理、空心村治理、危旧房改造等方式,获取一部分地块;通过整合惠农资金、一事一议、村集体资金垫付等方式,筹集建房资金。此外,该区还准备引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大市场主体”参与“老年房”建设。

  记者实地走访看到,部分村庄的“老年房”已竣工,一批住房困难老人开始入住。埇桥区沟西村按照每套2万多元的投资,在农民文化广场旁建设了数十套老年房,无偿让村里70岁以上老人居住。美中不足的是,老年房每套仅30平方米,没有卫生间,只能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要。

  “老年房不仅在质量和面积上需达到要求,还应配套室内便利设施和室外文化娱乐设施,这样才能与美好乡村的整体风格相统一。 ”埇桥区住建局张伟副局长说。令人欣慰的是,埇桥区光明村的老年房已经体现了这一思路。该村在规划村民新居时预留了10亩地建设80多套老年房,每套老年房有一间主房、一间厢房、一间厨房和一个小院,且安装了水冲厕所,并全部配备坐便器和通畅的下水设施。此外,房屋周围不但铺了防滑地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辟有供老人种菜的园地和供老人锻炼的健身场。

  农村老人数量大,“老年房”如何分配?对此,光明村采取的方法是,在“老年房”建设前,就对全村70岁以上住房困难老人登记造册,并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定入住人员。为防止老人去世后,儿女仍不愿退房,村里还向入住者适当收取押金。 “如何真正解决农村老人住房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毕竟,美好乡村不仅要‘生态宜居村庄美’,也要‘文明和谐乡风美’。 ”张伟说。(记者何雪峰)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