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摩了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河南金竹泰和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新晋导演鲁坚执导的电影《卒迹》,有一种久违了的激动。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也均是热情洋溢,不吝赞誉。多年来很少有一部当代农村题材的电影能如此打动人心让观众激动兴奋了。
一部中国农民的史诗
中国当代电影虽然繁荣,但涉猎农村题材的较少,这两年有自认为代表草根走上各大舞台取得成就的演员转身拍了几部农村戏,观众却不买账,认为他拍的根本不是农村,电影里的人就会互相掐架。《卒迹》却让人眼前一亮,不仅一扫那些伪农村片的虚假和庸俗,而且突破一般农村片受题材所限去写一村几人几事的格局,而是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给观众呈现出一部中国农村近几十年变迁的缩影,使影片具有了难得的史诗性。但它又不走弘大叙事,刻意拔高人物豪气冲天,而是采取草根抒写、底层叙事,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情节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既属于历史又属于时代最基层的人物李二卒。李二卒感动了所有的观众,这部电影就是农民李二卒的史诗。
一部优秀的宣传片
影片取材于当代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要建“全国第一个村级市”的网上报道,主创人员怀着对原型人物的热爱,几下河南深入采访考察,六易其稿,形成电影剧本《卒迹》。
影片的主人公李二卒是中国社会最低层的草根人物,出生在中原大地一个最贫穷、在村里最没有地位的家庭,父亲爱下棋,有八个儿女,给他取名“二卒”,从此他便一步一个脚印艰辛而踏实地拱出他丰富而富有启示意义的人生。虽然因家穷被村人欺负称为“冤种”,但二卒年少懂事,忠厚老成,从小知道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帮助父母度日。长大后结婚无钱,毅然到内蒙冰天雪地的采石厂谋求出路,还是靠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挣到了第一笔钱,回家盖了新房,赢得村里人首次敬佩。他被推荐为生产队副队长、队长,领导着队员苦干多打粮食。承包制以后他又转换思路改种西瓜,搞蔬菜大棚,盖起了全村第一座楼房。上级培养他,村民拥护他,二卒当上了村支书,县委书记让他在村口的石头上刻他自己常说的话“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他不仅在工作中贯彻“能吃亏”,还有一个独特的思想:和对手共存,让对手监督,谁反对他、整过他,他请这些人来监督村支部的工作。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赞叹:此想法很有现代感,具有现实意义,他率先意识到做干部有权力就要有危机感。要知道当今社会那些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利集中而监督失灵,一旦权利缺少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就会出事。影片中的李二卒站在中原这块厚土上提出了一个改革和反腐的新思路。
二卒领着村民搞蔬菜大棚成了县里的典型,他却不愿去做典型,又另辟蹊径办造纸厂,让全村人入股共同致富。为规划新村他率先拆掉自己的楼,不久西庄村盖起了工业园区,建起了医院,办起了学校。老支书临终前与他冰释前嫌,说他是个勇往直前的卒,是个能定胜负的卒。
多年来二卒始终坚守着自己给村民发下的誓言,如今他告诉老支书他还想再拱一步,把他们的西庄村建成中国第一个村级市。李二卒说出了一个严肃重大的课题:当代我国城乡多元化的建设问题,道出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突破农民进城打工挣钱租房、让孩子在城里上学成长的模式,就在西庄村里过上现代城市生活。一部中国农民的史诗在结尾处闪出耀眼的光芒—李二卒要带领村民实现当代农民的中国梦。
低成本好作品引领中国电影
当前影坛上越来越多的作品是以知名导演+豪华阵容+高科技+高投资的组合出现,效果却是观众批评的以大制小的小情怀、小看点。《卒迹》的独特还因为它是部低成本、小制作,却能小中见大引领出史诗性的作品。它不仅反映出中国农村60年的变迁,并在主人公李二卒身上放进了社会含量极大的内涵。不少国产片已经习惯了消费娱乐,动辄大成本却出现功能性的缺失,比如感受庄严;此片虽是小制作,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史诗般的庄严性。它的成功会引领中国电影产业新的风尚:低成本精制作也能做出好作品。
《卒迹》是一部具有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的影片,采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叙事风格,运用真实质朴,干净到位,充满生活质感的镜头语言拍出了一个好故事,体现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