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到更需要知识,更需要发展的农村学校去,为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做些事。”8月27日,攀枝花市举行“百村支教行动”动员大会,来自攀枝花第四小学的阙蕾老师作为支教教师代表热情地发言。
今年9月,攀枝花市五个区县46所城区学校派出100名青年教师到100所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小支教。在一年时间里,老师们将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村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百村支教行动”是攀枝花市教育局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新举措,也显示出该市直面农村教育发展“瓶颈”的决心和魄力。
近年来,攀枝花市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发展农村教育,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市教育局按照“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市”的目标,着力建设功能设施完备的农村学校、培训适应教育发展的农村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村学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什么成就了攀枝花市的农村教育?日前,记者走进攀枝花,寻找加强农村师资可供借鉴的破解路径。
让优秀老师到村小去
在“百村支教行动”中,承担支教任务的100名教师都是全市城区小学的教学骨干。未来一年,支教教师将在村小承担班级授课、学科教学、校本培训、教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等支教任务。
在米易县白马镇挂磅小学,来自攀枝花实验小学的支教教师刘彦秀正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位城里来的英语老师,每到下课,总是围着她不停地问问题。
因为孩子们的英语基础不太好,每堂课,刘彦秀都会放慢节奏,讲到重点的时候会多重复几次。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她还设计了很多模拟情景和师生互动的环节。“孩子们特别朴实,也很爱学习。我想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学好这门课。”刘彦秀说。
戚姗原本是仁和区东风小学的英语老师。今年秋季开学,她来到了仁和区平地中心校大布乍教学点。
大布乍教学点有23名学生,只有3名教师。戚姗的到来,缓解了一下3位老师上课的压力。来这里支教,对戚姗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她得立马变成“多面手”,同时教数学、体育、语文等多门学科。
戚姗住的地方是平地镇幼儿园教室隔出来的房间,不能上网,也没有电视。上完课后,在寝室看看书是她唯一的娱乐。虽然清苦,但戚姗说:“如果自己的一点力量,能给这里的孩子带来改变,也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从今年起,攀枝花市每年都将有100名城区小学骨干教师加入支教的行列。这也将作为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的条件。
“"百村支教"行动绝对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将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推行下去,从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攀枝花市教育局局长孔炜说。
作为移民城市,攀枝花市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十分突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较城区学校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教育局一直在着力改变这种师资薄弱的现状。
除了让优秀的教师到村小支教,倾其所能“创强”,积聚人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外,攀枝花市教育局也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让农村教师到城市来“充电”,用知识点亮农村孩子心中求知若渴的“明灯”。
攀枝花市实施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4321”工程,从2004年到2007年由免费培训了400名民族乡镇中小学骨干教师,300名农村小学骨干教师,200名农村中学骨干教师和100名农村中心校校长。2008年以来,在“4321”工程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培训、远程培训、以研代训、送教下乡、“一对一”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共培训教师万余人次。
为了让教师能长期扎根农村,攀枝花市设置了农村教师津贴,各县(区)财政按照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10%的比例单独拿出发放农村教师津贴。在各项评优选先、骨干教师评选中都拿出了一定比例的名额,向农村教师倾斜。
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攀枝花市优秀乡村教师和校长评选表彰办法》,并于当年评选表彰了20名攀枝花优秀乡村校长和教师,每人奖励5000元,今后每两年,全市都将评选表彰一次优秀乡村校长和教师。
农村学校追赶的速度很快
2006年1月起,攀枝花市开始实施RSR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打破了过去仅仅关注少数优生的评价标准,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RSR评价对与县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有关的诸多重要指标,通过赋权后,综合成一个数据,为全面、宏观考察县区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带来了方便。
事实上,RSR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县(区)政府扶助薄弱县(区)和学校的意识。2006年以来,攀枝花市教育局坚持每年开展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市人事局坚持每年开展超过2次的“教育专家示范基地建设”活动,加大了对农村县(区)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
教育质量较高的东区采取“片区教研+片区教学质量捆绑考核”的方式扶持薄弱学校,西区则采取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与辖区薄弱学校定点联系的方式扶助薄弱学校。
RSR评价指标体系让一大批农村学校快速成长起来:不少学校在校长带领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变革,谋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老师们也一改“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由过去的只关注所谓优生转变为关注大多数学生。一些农村学校还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将学困生包干到任课教师。
“农村学校追赶的速度很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攀枝花市教科所汤德坤说,“过去,农村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差距明显。发展性的评价更注重过程,如果一所农村学校,综合几年的情况,比以前有进步,我们也同样会认可。”
为了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2008年以来,攀枝花市坚持重点扶持市级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学校10所,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到2012年,全市共创建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1所,其中农村学校3所,占全市总数的27%。
虽然地处川滇交界的大山深处,仁和区平地中心校这些年却小有名气。学校开展的“里泼民俗文化开发与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课题,让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我们遵循"扬弃"和"贴近生活"的原则,将最适宜学生学习的,独特而优秀的里泼民俗文化筛选出来进行学习和融合”,校长刘其祥说。目前,学校共编辑了《里泼之韵》、《里泼之彩》、《里泼之趣》、《里泼之源》、《平地里泼童谣集》等5本民俗文化校本教材,包括音乐、美术、体育、语文4个学科。
在平地镇中心校,孩子们的大课间活动是富有民族色彩的彝族少儿韵律操《笛脚畅想》和校园集体舞《金沙彝笛》。学生学得快乐,跳得尽兴。
如今,在攀枝花的很多农村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喜爱。
每个农村娃都能得到实惠
2005年以前,攀枝花市仁和区共有167所学校,通过几年来的布局调整,目前,全区只剩下24所中小学,42个教学点。
仁和区同德镇马踏箐小学最多时候有近70名学生,多为凉山州的移民后代。在布局调整中,区教育局曾计划保留这个教学点。但是,村民们希望孩子们能到附近的中心校就读。通过反复沟通与调研,教育局最终采纳了村民的意见。
“我们的布局调整决不搞"一刀切"。”孔炜说。布德镇新桥侨心小学便是仁和区保留下来的一所“一师一校”的学校,58岁的杨顺明是唯一的教师,而学生基本都是当地的傈僳族人。因为孩子们在家都说的是傈僳族语。所以,当孩子们到学校的第一年,杨顺明都要进行双语教学,逐渐引导学生规范学习汉语。
在攀枝花市,一师一校”还有49所。市政府将拨出专款,让像杨顺明一样的教师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
“有些学校之所以在撤并时会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撤并学校过程中未能尽可能地听取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未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孔炜表示,布局调整中,市教育局除了实地走访外,还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等各方面的意见,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的权利,绝对不会简单地一撤了之。
从2006年起,攀枝花市对中小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布局调整。到2010年,全市撤并学校245所,其中农村县(区)213所;改(扩)建学校21所,其中农村县(区)14所;新(迁)建学校8所,其中农村县(区)6所;共投入资金130821.1万元,其中投入农村县(区)75163万元。通过布局调整,攀枝花市形成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低段就近入学,小学高段和初中相对集中”、“高中集中办学”的格局。
布局调整后,是否会增加学生上学的交通费用?学生们在学校能否吃得好、住得好呢?
“市教育局和各区县教育局都相继出台了不少教育惠民政策,能一定程度减轻农村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孔炜说。
今年5月,攀枝花市在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三个省级试点县区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采取“奶+蛋+N”的课间供餐模式,为符合条件的225所义务教育学校54993名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
全年按200天计算,每个学生每年将吃上600元由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分担的免费营养餐。按此标准,攀枝花市每年提供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免费营养餐总金额将达3000多万元。
今年9月,米易县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住校学生交通费补助办法》的通知,县政府预计每年投入200万元,对具有米易户籍的,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学校招生范围内就读的住校学生,家庭住址距离学校10公里以上的学生进行交通补助。
“我们按照学生户籍所在社区中心点与学校里程计算单程票价,每年按10个月,每月按4个来回8次乘车计算乘车费,补助学生乘车费的一半。”米易县教育局局长何明树说。
据悉,交通补助由学生或家长向学校申请,经过乡镇政府和学校审核公示后,报米易县教育局、财政局备案。县财政局根据各校审核名单及补助金额拨付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下拨到各学校,再由学校按月支付到学生或家长。
以米易县白马镇中心校为例,该校共有170名住校生,其中有近140名学生将享受到交通补助。校长卢太权算了一笔账:离中心校最远的棕树湾社区的学生,每月最高的交通补助有22元,最近的田家社区的学生,每月也有17元的补助。“这对一些家庭不富裕的农村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大好事。”卢太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