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前几年,镇里牵头组建了女子舞蹈队后,又成立了全区首家农民艺术团,把有特长的民间文艺爱好者都“网罗”进来,编排了许多反映新农村建设等题材的小品、歌舞等,节日为群众免费演出,平时教群众唱歌、跳舞,使这个山区镇一下热闹起来。
据南谯区文广新局负责人韩公银介绍,该区从商周时期开始留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区里在“送文化”的同时,大力开展“种文化”活动。
该区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一边加快文化阵地建设,一边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传承和保护。目前,全区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在建1个,其中章广镇和沙河镇综合文化站是省一级站,已组建秧歌队、舞蹈队、农民艺术团、唢呐队、黄梅戏剧社等群众文化演出队伍20多个。同时,公布县级“非遗”名录6大项、54小项,其中民间文学16项、民间音乐26项、民间舞蹈4项、民间手工技艺4项。此外,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3个,确认了“非遗”传承人17人。
76岁的黄泥岗镇“草根艺人”徐永安,是南谯区目前年龄最大的“非遗”民歌类传承人。他自幼学艺,16岁即登台表演。虽正值高温酷暑季节,但在黄泥岗镇综合文化站,徐老仍一字一句教徒弟学唱当地民歌,显得特别认真。
“我们鼓励和支持徐永安等民间老艺人、‘非遗’传承人带徒弟,抢救性录制他们的歌舞作品;在此基础上,组建农村文艺队伍,让民间老艺人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角。”韩公银介绍,现在区里已把非遗项目整理成文字出书保存,先后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南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