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不能丢!我们“草根剧团”,就是要为乡亲们送去他们深爱的传统戏曲。”张守先是这个团体的负责人,这个团体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几十年来,剧团的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终传承不断,给群众送去艺术的享受、送去欢乐与笑声。
上世纪60年代,涡阳县丹城集白果村村民张良田和当地几位民间艺人,搭建了“草台班子”,成了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的前身。“我爷爷张良田创立的戏班子,我父亲接过来;到我这一代,剧团就算三代了。”张守先说,“这几年,往往是这边一刹戏,就连夜卸台挪台口,赶到下一个演出点,一年要演四五百场。”
要生存就得有观众,就得有创新。张守先带领大伙在整理一百多个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还在县、镇两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元素的新戏。该团自编自演的廉政节目《一条大鱼》、《村长赴宴》等,参加过亳州市举行的廉政文化专场演出。
“这个戏来这儿唱,(演员)嗓子也好、动作也好,在娱乐的同时,还让大伙明白了党的富民政策,因此很受大家欢迎。”丹城镇一村民兴奋地说。
近年来,在涡阳县“三下乡”演出中,张守先的剧团排练了歌舞、器乐和自创的泗州戏小品等优秀节目,在全县二十多个乡镇巡回演出一百多场,受到老百姓的广泛好评。不仅如此,他们每年还在徐州、蚌埠、淮北、永城、泗洪等上百个市县演出几百场,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创下可观收入。“今年前5个月,我们跑了20多个县。”张守先兴奋地告诉记者,已演出260场,创收67万元。“出场次数多了,演出质量提高了,演员的工资增加了,大伙干劲十足。”
2009年2月,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被评为我省首批“百佳剧团”称号。2010年7月,省文化厅为该团配置了一辆演出专用流动舞台车。2011年,丹城泗州戏被列入亳州市“非遗”。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武长鹏、耿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