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设施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如何破解 返回首页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如何破解

时间:2013-01-17 11:36来源: 未知作者:曙光收藏

 

   古云村,湖南湘潭中部的一个普通村庄。1961年,胡乔木同志率领的中央调查组,深入到这个村庄(现已分为古云、古城两村),进行了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当时中央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胡乔木同志古云调查50周年之际,湖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调研组再次来到这里,对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建设过程中整体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管运模式不优等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古云、古城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路建设实现重大突破。2006~2010年,两村共投入375万元,修建水泥路33公里,古云村入户率达到95%,古城村达到60%以上。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古城村2002年新建和修葺灌溉渠,2008年投入120万元修建大型机埠一座;古云村2001年和2010年分别修建一个机台。2011年,两村4公里防洪大堤均加高1米,旱涝保收率达100%。

  农村电网改造全面铺开。古云村2000年纳入湖南省一期农网改造工程,完成了电网的全面改造提质。古城村2012年纳入农网改造计划,将很快实现电网全面提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电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两村90%以上的农户装有固定电话,平均每户拥有2部手机,部分农户添置了电脑。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路路网建设任务重,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两村所在的石潭镇通往县城的干线公路,因为拆迁困难,建了三年多仍未贯通。周边一些村道路硬化还是空白。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有待加强。两村水利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古云村13个组中只有3个组能依靠主灌区灌溉,古城村只有50%的农田能做到机埠配套灌溉。水利设施亟待修缮已成为两村村民关注的头号问题。电力设施改善速度跟不上农村用电需求增长速度。古城村民普遍反映,用电高峰期经常跳闸。二是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后继乏力。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庞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仍显杯水车薪。很多地方财力有限,配套难以落实。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弱化,大部分没有能力投入,如古云、古城两村的集体经济都是空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民间资本一般不愿意进入。农村信贷随着贷款金额的增加和抵押物的日益减少趋于更加困难,村民普遍反映很难贷到款。三是管理滞后,失管失养问题突出。农村公路“重建轻养,缺乏管护”的现象严重。目前绝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难以落实管养人员和保证管养经费。通村公路中,一些基本的管护,如疏通水沟、清除杂草、路肩培护等都没有。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滞后。很大一部分存在主体不明、产权不清,责权利难以明确的现象。部分建好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由于缺乏管理与资金投入而荒废。有些水利设施承包后改作他用。缺乏统一规划,如古城村2008年修建的大型机埠,灌溉能力能满足附近两三个村的需求,但水渠建设没能跟上,使得目前即便是古城本村也只有一半的村组能得到该机埠的灌溉。

  何以解忧?需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加快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大多属于准公共产品,要逐步加大各级政府的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村级配套。省级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每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幅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市州、县财政预算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例应予以硬性规定,通过政府考核、社会监督等形式确保政府资金的到位。同时,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把国家支持与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拓宽筹资渠道。可以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联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通过创新引导商业银行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努力形成科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运模式。一是解决管护经费来源问题。在基础设施规划阶段就要考虑运营管护经费问题,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县、乡两级财政要把管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乡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主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养护资金渠道,使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和运营方式。明确产权主体,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对于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基础设施分别采用不同的管护方式。三是积极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作用。鼓励扶持当地水利管理协会、股份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由协会负责工程维护管理、费用收取及工程更新改造等工作。

  3.着力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是进一步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争取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突出抓好现有小型水源工程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渠系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解决因为灌溉水渠建设与维护落后造成的灌溉难问题。二是继续加强农村公路、特别是落后地区公路建设。加快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对部分公路建设严重滞后的村要给予政策倾斜。三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力扩容提质。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