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住王家麦岛的朱先生而言,能够在家门口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做好就业困难认证,不必再挤公交街道办排队办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2013年,崂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入快车道。在将158个原有社区整合规划为28个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如何使城市发展与村庄改造有机协调发展,实现崂山人民的宜居幸福梦,是相关部门非常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目前,崂山区重新调整了全区城市化和村庄改造指挥体系,完善了政策体系和利益引导机制,展开了十大片区安置区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建设步伐。
用心谋划新型农村社区
随着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度推进,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及青岛金家岭金融新区的落户,拥有天然禀赋的崂山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依山傍海的美丽崂山,仍有一些居民处于半城市化半农村的转型状态。如何使城市发展与村庄改造有机协调发展,实现崂山人民的宜居幸福梦?这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崂山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视,数据说明一切。自2012年底,该区区委、区政府先后10次召开专题会议,4次举行现场观摩活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研究部署。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加快崂山城市化进程和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成为崂山区干部的一致共识。为此,该区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区级领导包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联系点制度,并将这项工作纳入了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我们仔细思考了目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研究确立了新型农村社区‘一个核心’、‘五大阵地’的整体建设思路。”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个核心”,即通过打造承接公共服务的新平台,让每一名社区居民更直接地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实现宜居幸福的梦想。
同时,通过推动干部进驻、工作下沉,每一个新型社区服务中心都成为“五大阵地”——历练干部的阵地、夯实综治维稳根基的阵地、强化集体经济管理的阵地、加强基层民主政治的阵地和为民服务的阵地,不断提升了广大干部的服务群众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28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绽放崂山
在“一个核心”、“五大阵地”的建设思路下,崂山区全面铺开新型农村社区的版图,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农村,把若干自然村落统一整合规划建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于崂山区而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夯实农村工作根基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做。”崂山区相关工作人员言语坚定。
“结合崂山村庄分布现状及未来空间发展格局,充分考虑现有社区规模、发展水平、地缘关系、风俗习惯等因素,我们将辖域内139个农村社区和19个城市社区进行科学整合,确定了28个新型社区规划布局和建设计划。”崂山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指着崂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图讲述道,这28个新型社区,包括14个城市集聚型社区、14个服务融合型社区,将实行分类引导发展。
目前,28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已全面展开,其中石老人、金家岭、周哥庄等9个社区服务中心已于2012年顺利通过全市首批验收;2013年计划建成19个社区服务中心。截至7月底已建成15个社区服务中心,全面达到了“八有十进”建设标准。随着65名区级优秀年轻干部和近百名街道干部派驻社区,麦岛、埠东、石老人等示范社区服务中心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十大片区安置房建设全面开工
围绕今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崂山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将旧村改造作为大事来抓,在广大干部中大力强化群众意识教育,把满足群众的住房生活需求、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紧迫任务,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把午山片区 、四姜片区 、中韩片区 、中北崂片区等重点、难点区域作为打响拆迁改造总攻击战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快了拆迁整体攻坚力度。
据悉,列入2013年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2个集聚类新型农村社区已全面开工,其中北姜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6.9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13.57万平米,住宅面积9.58万O ,目前已进入大规模主体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可成功安置本地回迁户1082户;钟家沟项目安置区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土石方工程已开工。
在项目建设现场我们看到,北姜施工工地红红火火,三三两两的北姜居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为了加快项目进度,承建该工程的海信地产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完美北姜、幸福回家”安置房交付动员誓师大会,周密组织,加强协作,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确保质量达标、确保项目安全生产无事故。
目前,全区正在改造的村庄数量达到26个,总规划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土地和建设总投资达到500亿元,其中,牟家、松山后、午山 、北姜等十大片区安置房工程全面开工,新一轮的村庄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速。
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保驾护航”
如果说旧城改造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夯实了基础,那么搭建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延伸公共服务职能则是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根本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崂山区相关部门强化组织保障,科学研究、设置新型社区党组织及其配套组织,建立了以新型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新型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为主体、新型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
同时,完善了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先后研究出台了《崂山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崂山区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崂山区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为实现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办公网络的有效衔接,研究创建了新型社区综合电子政务平台和服务中心办公网络系统,开通了新型社区服务中心金宏网和政务外网,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探索实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现场办理。
伴随着“崂山新型社区服务网”(登录地址:www.lssq.com.cn)的开通,社区居民可随时上网查询社区服务事项,掌握新型社区建设动态,浏览喜闻乐见的视频、图片、要讯等内容。
亮点 品牌服务下沉满足群众所需
为了把“新型农村社区”这个家建设地更好,相关部门深入一线询问“家的主人”到底要什么。“我们发起‘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服务’专题调研活动,累计收回问卷调查5万余份,收集意见建议370多条,找准居民群众日常最频繁、最需要的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介绍。
在此基础上,崂山区组织人社、民政、计生、卫生、教育、公安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职能部门,逐项梳理完善可以下沉到社区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事项,进一步优化工作服务流程,在已经下沉60项服务的基础上,又深入研究确定了100项服务事项,并全部下沉到服务中心。
以服务中心品牌化服务为抓手,崂山区开展扎实开展服务中心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研究起草了《崂山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设立“服务品牌栏”,探索建立品牌化服务机制。
目前,司法、民政、人社、计生、妇联、房管、团委等15个部门服务品牌创建方案全面实施,陆续创建了“法助人和”、“康乐之家”、“真情相助”、“和谐人口诚信计生”、“贴心娘家”、“居安民乐”、“崂山区雷锋志愿服务站”等特色品牌。各社区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相继创建了“博爱阳光、真情永续”、“一埠到家”、“实人实事、实挚惠民”等社区服务品牌以及“李琳法律工作室”等干部服务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服务的开展。
探访 走进一扇门,能办千家事
在这里不仅可以便捷办理社会救助、为老服务、就业保障、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环境环保等业务,还可以享受到阳光健身房、舞蹈室、儿童活动室等,伴随着崂山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麦岛社区服务中心顺利启用,走进一扇门能办千家事的便民生活,麦岛社区居民触手可及。
8月7日,当我们走进麦岛社区服务中心阳光服务大厅时,81岁的老人曲先生刚刚办理完退休认证,这项以前必须要到中韩街道办才能落实的服务,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和曲先生一样享受便利的,还有55岁的朱建洲,家住王家麦岛的他很顺利地在这里办下了就业困难认证,省去了奔波的麻烦。
提供包括就业、养老等便民事项办理,只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可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除了阳光服务大厅外,还设有综合执法大厅,为经过转型的麦岛社区1.1万户、2.8万名居民提供服务。
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里行走,“博爱阳光、真情永续”的标语引人注意,而“阳光”更是成为了关键词。除了物业劳动、阳光志愿者、阳光计生、阳光妇女儿童、阳光接待室五处特色办公室外,中心还有阳光健身室 、乒乓球室、阳光舞蹈室、阳光水墨苑、儿童活动室、阳光图书室、阳光棋牌室、残疾人康复区等十五处公共服务区,每个服务区各具特色,并将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
“我们将建成全市首家便民阳光餐厅,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由麦岛社区引进青岛谷香村饭店经营,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青岛十大名小吃。”工作人员称,阳光餐厅主要为社区六十岁以上老人、残疾人、低保人员、特困家庭、低收入家庭等人员以成本价就餐或外带,并将于8月中旬营业。
眼前的一切,让随行人员羡慕不已,“真希望我家门口有能拥有这样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