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走在苏北农村的绿树浓荫中,不见了往常纳凉打盹的村民。问同行的镇村干部,他们笑着回答:“都在周边的***里***呢!”
这些年,苏北宿迁市沭阳县兴起了大批“三来一加”企业(指来料加工、来***定做、来***装配、农副产品包装加工),不仅农村闲散劳动力有了工作,在外地务工的青壮年也纷纷回乡创业就业。
走进华冲镇汤庄村,弯进一***两三米宽的水泥路,一个百十号人的服装加工企业就在眼前。车间里一片缝纫机具的嗒嗒声,20来岁的小伙儿洪伟健一脸专注,动作颇为娴熟。小洪介绍,3年前自己还在浙江湖州的一家服装***打工,后来听说村里也有这***的企业了,就毫不犹疑地回来干了。问他现在每月工资,小洪笑笑说:“3000来块吧,关键是回来跟***孩子在一起,还能够照顾家里,这可是过去在外打工没法比的!”
玩具***32岁的女工滕艳已有十多年的打工经历:十几年前与村里人一起跑到苏南的太仓打工,钱不多挣,还老是想家;几年前回到老家,在县城的企业打工,工作是有了,生活多少还是不方便;这些年结婚生子,本以为走不开了,没想到家门口办起了工***,1个月照***能挣3000多元的工资……
听说农村群众对“三来一加”很满意,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会心地笑起来:“当初下决心发展‘三来一加’,着眼点就是两个:一是富民,让老百姓方便就业,从青壮年到妇女再到上年纪的农民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二是促进农村和谐,吸引在外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就业,有效解决空心村、空巢家庭问题。”
据了解,沭阳县这些年“三来一加”项目累计达2900多个,从业人员累计超过10万人。沭阳县183万人口,几年前外出务工人员最高达37.8万,现在已下降到26万人左右。
“三来一加”,这种改革开放初期在南方兴起的经济形式,30多年后再发展是否显得落后?农村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三来一加”企业,是否有违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方向?“首先我们有两***基本原则:不能增加新的污染;不能违法用地,特别是不能借发展‘三来一加’搞房地产开发。”蒋建明道出了自己的思考:最早的“三来一加”是着眼于工业的从无到有和经济的外向型,而沭阳今天的“三来一加”则着眼于富民,着眼于***新农村发展中的一些难题。
在汤涧镇,我们看到了沭阳在土地集约利用上的探索。一块150亩的工业用地,过去是几家濒临停产的小企业,现在被统一规划建设起一片4层高的标准***房,建筑面积有27万多平方米,成为县里一个中小企业创业园。汤涧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工程尚未完工,一些食品制罐企业、家纺服装企业已前来洽谈落户问题了。
离土不离乡,农民变工人……工资性收入大大改善了农民经济******,他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的变化?
在汤涧镇,我们来到一个叫“王府花苑”的康居示范村,这里又是一派新奇景象:高低错落的居民楼间,干净的水泥路半边晒着刚收的麦子;房前屋后有***坪,却也有小片菜地,里面小葱青菜绿油油……村干部介绍,这里是大李村的集中居住区,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全村原本散居的700余户村民正陆续搬进来,而旧宅基的数百亩土地则被复垦为耕地。
走进B2栋村民徐守刚的家,主人介绍,楼上楼下5个房间180多平方米,除去拆旧房的***币补偿和政府补助,自家花了七八万元。徐守刚的老伴笑着表示很满意:“这房子干净、敞亮,小区的环境又漂亮,这里做儿子的婚房,比原来的老房子好多了!”
农民生活的改变不仅体现在住房上,卫生、教育的******也在同步改善。在附近的马***医院,一幢4层高的大楼刚刚建成启用:标准的医用电梯,整洁的输液室,60个床位带卫生间的病房……医院院长黄正军拿起一份参加新农合农民的报销单给我们看:49岁的炳来村农民宋金华,做妇科手术总费用2880元,报销金额2320元,个人负担500多元。
在新沂河岸边的吴集中心小学,校长任家惠带我们在绿树成荫、繁花盛开的校园里边走边介绍:60多年历史的老校,1500多名学生有750多人寄宿,100多名教职工中40%以上是本科学历……学校目前有5辆标准校车,每到周末用来接送寄宿的学生。沭阳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里近年每年定向招录150名左右本科以上学历新教师补充进农村中小学。
结束采访,正是夕阳西下。车行在新沂河沿岸,公路上晾晒着农民刚收割的麦子,两侧是骑着摩托车、电动车赶路的农民。耳边有人说了一句“工***下班了”,恍惚中有些辨不清是身处城镇,还是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