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问题 > 城镇化受困“要地不要人” 小城镇落户限制有望全国取消 返回首页

城镇化受困“要地不要人” 小城镇落户限制有望全国取消

时间:2013-05-20 09:15来源: 未知作者:曙光收藏

  目前《规划》所确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两个重要指标,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以及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在这两项硬指标和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规划》目前对土地、户籍、财税等制度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改革思路,整体较为保守。

  中国城镇化改革 现有土地、户籍制度绕不开

  要破解中国城镇化的改革难题,现行的土地、户籍制度是两个绕不开的障碍。

  受户籍限制,目前在城镇打工的2.6亿青壮年农民工,都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服务,在农村滞留的老年人需要到60岁才能享受国家确定的每人每月最低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受土地制度限制,集体土地不能入市,必须经过政府征占才能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后政府把土地出让金基本都花费在城市,给予农民的补偿和用于农村发展的支出只占6%。很多人将城镇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 “土地城镇化”、“要地不要人”等矛盾,归咎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观念。

  小产权房、保障房建设问题 社会人士观点不同

  目前,各部门对触动自身利益的改革行动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分歧,而这些行动恰恰包括在影响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配套改革之中,这一点,从修改《土地管理法》就可以看出。

  早在2008年,全国人大就将《土地管理法》的重新修订纳入立法规划,但迄今为止,修订还没结果。2012年底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国土部只对其第47条做了简单修改,除明确集体土地征收将遵照公平补偿原则,其他方面没有任何推进。

  土地制度改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太低,集体土地不能直接入市,国土部在修改《土地管理法》中只表明对农地补偿要“公平”,回避了如何确保对失地农民“公平”补偿、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的流转权等问题。

  在小产权房、保障房建设问题上,社会上的观点也不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中国社科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和郑振源等认为,解决城市房价高涨的一个渠道是尽早开放集体土地入市,给小产权房正名;但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教授陈锡文反复强调土地政策禁止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和开发商交易,小产权房属于违法建筑。

  对于保障房,郑振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两年政府投资大批量建设保障房,住建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将建设指标下放至地方,地方政府往往是靠提高出让金来完成任务,实际的结果是,保障房建设成本并不低,农民工也住不起。

  房价高涨最根本原因 垄断性的土地计划配置制度

  很多人认为近些年城镇地价、房价高涨是开发商囤地,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负利率等原因所致,实际上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垄断性的土地计划配置制度作怪。

  由于农地征价偏低,现在城市工业用地、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城市的人均建设性用地超过130平方米,远远超过100平方米的标准。

  农村又有大量空闲宅基地、破产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现在农村人均建设性用地一般都在250平方米~300平方米,只要政策改革对路,城市、农村都可以节省大量土地,弥补城市建设用地不足。

  郑振源认为,政府放松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增加城市住房用地指标,最初肯定会出现地产商蜂拥入市建房的状况,但是这种态势并不会持久。

  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交易有11项税和57项费,税费占房价比重在20%~30%。最近有财政部专家透露,财政部准备对房地产交易环节征收的税种进行兼并,并逐步推开房产税。其外,本月上旬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今年将推进行政体制、财税体制、户籍制度等改革,这些都会对新型城镇化起到推进作用。

  ■新闻链接

  外媒据习近平李克强博士论文分析中国城镇化方向

  1994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该论文分析认为,由于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远远低于劳动力增长率,现代工业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农村,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论文最后部分建议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逐步发展成中小城市,并使进入农村工业部门的农村人口继续向现存城市转移。

  巧的是,获得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博士论文也是研究农村问题,题目为《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论文中提出户籍制度改革,用法律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等观点。

  结合两位领导人的博士论文观点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或将把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将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对农村地区给予多种税收减免及金融扶持政策,提高农村地区的自立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同时将出台法律,禁止地方政府强征农民土地;最后,改革户籍制度。

  目前,中国政府对城镇化建设抱以厚望。城镇化率每提高1%,说明城市人口的相应增加,这些人口将带来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的消费增长以及各种基建投资的需求,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改委官员透露小城镇落户将不再设社保年限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媒体披露,会议对未来10年的城镇化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而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是其首要任务。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官员向记者透露,《规划》将全面取消小城镇落户限制,对小城镇来说,除了就业、居住外,不再设社保年限。同时《规划》提出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间分担成本,个人需承担社保和住房的私人成本。此外,对于公共成本的分担,中央政府重点承担跨省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省级政府重点承担省内跨市县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