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马芳 通讯员 矫超 于宗水)“等新型农村社区建完俺家能分到200多平方米的别墅。俺想把二楼好好装修装修,弄成家庭旅馆,平时搞点农家宴,增加收入!”对于以后的生活,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青峰社区的70岁老人孙克绍充满了期待。据悉,城阳区今年重点实施的四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完成民房拆迁,正在进行安置房主体工程建设其中,毛公山山下的青峰社区71户居民每家每户都能住进200平方米左右
的小别墅。,
预计拆迁民房近3000户
据了解,这四个新型农村社区为
旺疃新型农村社区(仲村)、北曲新型
农村社区(前桃林)、古镇新型农村社
区(寺后)和付家埠新型农村社区(青
峰),计划投资19.45亿元,拆迁民房。 2917户,建设安置房54.3万平方米。
其中,付家埠新型农村社区包括付家
埠社区、青峰等六个社区,2400余户。在青峰社区,目前D组团的小别墅正在进行地基浇筑,预计整体工程将于11月底完工。
据青峰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原有居民71户、269人,原有84处房屋、16处老人房。原来的民房最早的建了100多年,最新翻修的也有27年时间。之前村民们办农家宴,都是无序发展。这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到了民宅今后用于家庭旅馆、农家宴增收的问题,在居民家中会设置四五个卧室,还将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旅游配套设施。社区将配套独立的游客停车场,并配套2000平方米的商业网点,只租不售,租金将用于居民的福利和社区建设。并且新建小别墅都建在民房的原址上,并不破坏山体的绿化,也不影响村民种的果园。根据地势起伏和现场环境,将建设二层楼、三层楼,分为7种不同的户型,面积在200~210平方米之间,将与这里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社区建设注重“四个融合”
记者从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局了解到,城阳区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主要把握住了“四个融合”。按照“居住融合”的要求,突出把统筹规划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综合考虑各个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人文习惯、历史沿革等因素,以街道为单位、打破社区界限,将全区195个社区规划为40个组团。对安置区高起点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建设,实施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配套,避免重复投资;按照“产业融合”的要求,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水平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确保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新产业、改出一片新环境;按照“服务融合”的要求,立足于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面构建区、街道、社区“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社区中心公共服务网络;按照“组织融合”的要求,充分发挥社区这一基本社会单元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据悉,该区还将继续推进10个续建新型农村社区,涉及13个社区。同时,该区还超前做好明年四个新建项目的前期调研、摸底,科学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条件成熟的加快推进拆迁腾地,提前编制项目建设规划,为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