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问题 > 东莞镇内公交要去“乡村化” 重回公益性本质 返回首页

东莞镇内公交要去“乡村化” 重回公益性本质

时间:2013-10-12 20:25来源: 未知作者:曙光收藏

  专家认为,经过多年市场化探索,东莞镇内公交应重回公益性本质 同时要与城市看齐,解决等待时间长、治安差、线路不足等问题

  在东莞的公交体系中,跨镇公交、镇内公交车多年来饱受诟病

  日前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东莞市公交运营体制改革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东莞市公交体制改革将于明年启动,成立全资公共交通管理公司管理全市的公交,其中成立国有控股公司整合跨镇公交资源,统一运营管理。

  在东莞的公交体系中,跨镇公交、镇内公交车饱受诟病,东莞理工学院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乘客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依次是:等待时间过长、公交治安差、公交服务差、公交线路不足等。有媒体提出,本次改革最先“动刀”跨镇公交,镇内公交改革显得不够彻底。

  专家认为,东莞镇内公交事业经过多年市场化探索,应该重回公益性本质。同时,在发展镇内公共交通时,首先要去“乡村化”,用城市发展的高度来要求镇内公交事业,解决饱受市民诟病的问题。

  市政府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交

  近日,东莞市政府下发《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其中,市交通运输局要牵头完善全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科学设定镇、村客运班线,公交站点要覆盖社区、学校、商场、医院、工业区等重点场所。《意见》中还特别指出,各镇(街)要大力扶持和发展镇内公交客运,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提高镇(街)和村班车通达率,解决农村出行需要,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

  现有镇内公交服务饱受诟病

  镇内公交车本应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多年来却饱受诟病。东莞理工学院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乘客对镇内公交所存在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的依次是:等待时间过长、公交治安差、公交服务差、公交线路不足等。

  东莞市委党校社科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孙霄汉提出,“城市化”是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公共交通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产品。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支撑。

  孙霄汉表示,东莞目前虽然城市化水平高,但是存在布局分散的问题,因此发展公共交通需要较高成本。公共交通属于准公共产品而非纯公共产品,即通过政府扶持,并要市民付费使用的,投入后要有较高的使用率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正常运营,效率低会造成政府投入的压力加大。目前,东莞镇内公共交通与城市形象不符,班车、站点少。东莞已是城市,农村人口寥寥无几。在发展公共交通时,首先要去“乡村化”,用城市发展的高度来要求镇内公交事业。

  东莞市中和汇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秋阳则表示,镇内公交车发展中存在问题有诸多原因。“东莞本地人相对较富有,大部分都有私家车,村里对发展公共交通也不重视,加上市里没有从全市范围内去统筹规划,因此各镇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李秋阳认为一定要统一规划线路、站点,即使没有办法做到全市统一设计,也可以考虑划几个片区进行统筹。

  未来以全市、片区整合为发展方向

  自2006年至今,全市29个镇(园区)每年对镇内公汽的补贴资金总额在2000~3000万元。目前,东莞公交企业基本为民营企业。2012年起,东莞市提出各公交企业要分别制定2012年、2013年、2014年各年度的LNG公交车辆投放计划,并提出LNG气站建设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公交规划,配合推进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需要,今年以来,东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开展了《东莞市水乡片区公共交通统筹发展规划》和《东莞市公共交通规划修编(2013-2020)》项目的相关前期工作,完成了项目编制大纲,专题请示了市政府。

  目前,上述规划项目已获市政府同意,并按规定程序通过招标确定了项目的编制单位,力争年底完成《东莞市水乡片区公共交通统筹发展规划》和《东莞市公共交通规划修编(2013-2020)》项目的初稿。

  未来,将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水乡片5镇(中堂、麻涌、道颉⑼牛墩、洪梅)公交资源,组建水乡公交公司统一经营。待市政府批复同意、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各配套式工作方案后,拟在明年正式启动。

  李秋阳表示,东莞此次试水成立区域公交公司、政府购买公交服务,改革结果仍需观望。改革中首先“动刀”的是跨镇公交,而镇内公交则未提及。“东莞的发展早已打破了镇的范畴,以全市、片区着手整合是发展的方向。”李秋阳表示,公交经过市场化发展后,迫切需要回归到其公益性的本质。
 

  样本大朗

  现状:班车已覆盖全镇28个村(社区)

  据了解,大朗镇内公交现由东莞市大朗镇公汽公司以及大朗镇公的公司共同经营,共有公共汽车169台,线路16条,目前已经实现覆盖全镇28个村(社区)、2个工业园区。

  大朗镇交通运输分局副局长韩锦兴介绍,该镇公汽公司属私人经营,公的公司为镇属企业。其中,公汽公司从2003年起开始经营大朗镇内公交,曾有141辆公交车辆,其中有90辆于去年7月转交给大朗公的公司经营管理。到目前为止,该公司还经营有9辆公交车、1条线路。

  据韩锦兴介绍,随着松朗一体化的推进,去年10月起,大朗镇新开通了一条长20公里的9路公交车,由大朗车站出发,经过松山湖台湾高新工业园、屏山村、水平村等到达象山工业园。这是一条既覆盖到村又连接到松山湖的新线路,初开通时平均每日有200~300人乘车,目前日均乘车人数已接近600人。“我自己就是屏山村人。”韩锦兴说,以前屏山村没有公交车站点,村里的人想出去,一是搭乘校车,再就是到村委会,看看是否碰到刚好要外出的村干部,然后搭上顺风车。

  韩锦兴透露,大朗镇正在讨论新增一条通往松山湖的公交车线路,以满足在松山湖工作的员工到大朗消费的交通需求。韩锦兴以华为工厂为例,“华为厂有好几万员工,有的在大朗住,有的周末会来镇里逛一逛,都需要交通工具。”

  问题:村内基本无公交车站点

  说到现在镇内公交车存在最大的问题,韩锦兴认为是公交站点的不明确。“除了镇内主干道路上有站点外,村内站点没有覆盖好,导致了村民搭乘公交车随招随停等。” 日前,记者来到大朗镇汽车站,随机乘坐了一辆镇内公交车。在乘车前,记者观察该线路的班次间隔约15分钟。

  记者投币上车后,几分钟内不时有人上车询问线路,司机都进行了解释说明。在公交车上,记者与市民蔡女士聊天得知,她每日就乘坐这辆公交车上下班。蔡女士认为,这条线路最大的问题是途经的车站大部分没有站牌,而且经常会有人在路边招手示意停车。“没有站牌大家都不知道去哪等车,所以才会有招手停的情况。”蔡女士希望所有的站点都能竖起站牌。

  记者观察发现,在大朗,主干道两边的公交车站点基本有站牌,但是村内公交车站点大部分没有站牌,在没有站牌的地方,确实有市民在路边招手。

  对此,韩锦兴表示,大朗镇将根据工业园区工厂人口、村人口、繁华地段人流量等来设定公交站点,并尽快完成站点的建设。“新的站牌正在设计中,到时会统一全部更换。”

  对此,大朗镇公的公司叶经理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完善镇村的公交站牌的设立,公交站牌规范了,群众自然会养成到站搭车的习惯;二是加强宣传,比如说车内广播报站之间穿插到站停车等宣传语,增强市民规范乘车下车的意识。

  措施:政府收回大部分线路提升服务

  韩锦兴告诉记者,去年未收回大部分公交车线路之前,镇交通运输分局每天总会接到3宗或以上针对公交车的投诉,市民普遍对村班车拒载老人、学生不满,同时还对车容车貌、发车不准时、司机的素质等问题进行投诉。

  随后,大朗镇加快完善公交车管理制度,每月定期召开安全、服务等主题培训,提升公交车司机的素质和服务意识。“我们会翻查公交公司的培训记录或者暗访,监督公交司机的工作态度和开展培训的质量。”

  “镇内公交车的经营并不是用来盈利的,而是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韩锦兴表示,从前私营的公交公司的目标是赚钱,所以会出现拒载老年人和学生的情况(老年卡和学生卡有公交优惠),而且不按时维修、保养车辆,出现安全隐患等,现在大部分公交车收回统一经营,情况比以前好很多了。

  大朗镇公的公司叶经理告诉记者,如果政府不给补贴的话,公司肯定亏本,2012年,公司获得补贴9万元,均为油补。每一年花费在公交车的维护、保养、更新等方面的费用约500万元。据了解,大朗镇政府已划出40亩地给镇公的公司用作办公场所、停车场、司机宿舍的建设,韩锦兴表示,大朗镇在公交运营体制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尽管实施的时间尚短,还需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经验,但是在公交服务水平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对此,李秋阳表示,大朗将公交经营管理权回收政府所有,可能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公有之后所带来的效率降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仍须留意,这种做法是否可行,还需时间的考验。

  样本塘厦

  现状:车辆能通行的道路就有公交车

  说起塘厦公汽的发展,塘厦镇经济科技信息局副局长牛明建如数家珍,“塘厦的公交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完善、发展,所有的自然村全部覆盖,达到百分之百。到目前为止,没有因公交不通而接到市民投诉”。

  “村村通公汽,路路有公交。”牛明建描述塘厦镇公汽现状时如是说。2007年塘厦进行公交线路规划时,国家的标准是公交站台中心区间距为500米——800米。塘厦镇从自身实际出发,为了最大限度方便市民乘车和出行,将站点之间的间距压缩为300米—500米,偏远地区为500米—800米。

  为了发展塘厦的公交事业,又最大限度减少财政支出,塘厦镇与一家公司合作,最终塘厦镇实现了零支出完成公交站点布局及建设。

  牛明建介绍,塘厦镇现有的341多个公交站点及站牌,全部是由一家公司出资数千万元修建的。只不过,这家公司拥有这些站牌的使用权,而所有权则归塘厦镇政府。合同期满后,站牌的使用权也会被塘厦镇政府收回。

  目前,塘厦镇共有公交车辆191辆,线路23条(其中镇内线路19条;跨镇线路3条,为塘厦至樟木头,塘厦至清溪,塘厦至凤岗;跨市线路1条,为塘厦至深圳观澜)。

  为提高群众出行舒适度,塘厦公汽公司报废了20台公交车,更换20台豪华舒适大巴。

  在公交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塘厦镇先后投入了1200万元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公交候车亭及站牌共341个。

  记者在塘厦探访发现,车辆能通行的路上,基本都有公交车通过。在东蒲市场附近,记者发现了一种小型公交车。

  牛明建说,这种小型公交车只有11座,共有12台。大型公交车无法通过的桥梁或路段,这些小型公交车就可以通过,避免了存在公交车覆盖盲点。

  问题:新能源公交发展面临瓶颈

  在为塘厦目前公汽现状深感自豪的同时,塘厦经济科技信息局一名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塘厦公汽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

  公汽的乘客,主要为新莞人和本地人。随着私家车的增加及新莞人的流失,乘坐公汽的人有所减少,而油价及司机的工资不断提升,导致公汽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不过,由于塘厦镇委、镇政府大力扶持公交事业,每年政府财政都会对公汽公司进行油价补贴。

  而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公交车需要逐渐更换成燃气的环保型车辆。而每一台环保型的燃气公交车,车价需要40多万元。如果将塘厦的公交车全部更换,需要一笔巨额费用。

  此外,塘厦镇目前没有加气站。一旦购进了环保型的燃气公交车,需要配套建设加气站。塘厦镇虽然早就规划了加气站,甚至已有3个加气站获批,但由于土地征用等的问题,加气站的建设至今仍处搁浅状态,尚无任何进展。

  这些都是塘厦公汽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塘厦镇的公汽完全可以满足塘厦市民出行需求。(记者 马一兵 胡烨 邓志高 石美莹)

  2009年基本实现了 城乡公交服务 均等化目标

  ●自2004年起我市实施“一镇一公汽”战略以来,逐步形成了市区、跨镇和镇内三级公交网络和三级经营主体(市区、跨镇、镇内)。

  ●2006年至2007年,东莞市陆续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关于财政扶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公交市场开放和企业优化重组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落实了财政扶持、税费减免、优惠乘车、亏损补贴等优惠措施。

  ●《关于财政扶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后,明确将公共交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逐步推行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双轨制,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日益凸显,初步建立了公共交通的投入、补贴和补偿机制,公交基础配套设施由市、镇两级财政投资和建设,建成的设施属政府所有,免费提供给公交车辆使用;对公共交通实行政策性补贴,对公交企业承担的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优惠乘车等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另外,为加快高排放黄标公交车的淘汰,自2012年10月10日起,市镇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投放LNG单燃料公交车辆的,由财政给予7万元/辆的补贴,投放气电混合车型的,在国家补贴的前提下,由财政再给予10万元/辆的补贴,其中镇内公汽由属地镇财政补贴。

  ●自2008年4月30日起,我市明确将市内客运班车(含城巴、镇内公汽、跨镇班车)统一定性为“城市公共汽车”。2009年,为加大中心市区的公交覆盖面,重点保障偏远社区、城中村的居民出行,我市组建了核心城区小巴系统,投放150辆CNG(压缩天然气)单燃料小巴,作为城巴的有益补充。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有镇内公汽2853辆,线路291条;跨镇公汽2069辆,线路133条,线网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并于均等化工作提出的“100%镇有站、100%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公交和100%有候车亭”的发展目标。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约4304.6公里,二级公路标准以上公路里程达83.3%,铺装高级路面占总里程达98.6%。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