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记者从邵武市区驱车20多公里来到被称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的和平古镇。一路层林叠嶂,翠竹环抱,扑面而来的山风饱含着青草芳香。神奇的碎铜茶就藏身于镇里的一座海拔1400多米的观星山武阳峰上。 传说,这座山是张三丰当年炼丹羽化之地,碎铜茶是其修炼时种植的,采其幼芽,用作中草药,救治百姓病苦。时间久了,茶树亦吸收仙气,具备了神奇之力。
碎铜茶披上“民族风” 2008年7月,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发现档案》栏目,专题报道了邵武碎铜茶的传奇故事,把这种能咬碎铜钱的神奇茶叶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引来全国各地的人探秘。 当时,已经经营多年碎铜茶的邵武进士茶业公司董事长廖春辉敏锐地意识到,碎铜茶向外推广,挺进全国茶叶市场的机遇来了。他“闭关”在邵武图书馆,收集整理了碎铜茶的第一手史料,成为碎铜茶注册命名的第一人,将“和平碎铜茶”正式更名确立为“邵武碎铜茶”,同时申报成功了福建省著名商标。2011年,廖春辉组织编写的“邵武碎铜茶”传说在海峡商标刊物上发表,同时编入《福建地理标志传说》,成为“邵武碎铜茶”历史上 的一件大事。从此“邵武碎铜茶”成为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域性的特色品牌。 “好茶要有好包装,就像好姑娘要穿漂亮的衣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给邵武碎铜茶披上了一件华彩夺目的民族服饰,刮起一阵‘民族风’。”廖春辉说,品牌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邵武碎铜茶”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助推力。
吾家有“女”初长成 在廖春辉眼里,碎铜茶就像是自己的“闺女”,养在邵武的丹山碧水之中,出落得亭亭玉立。“她”不仅具备咬碎铜钱的天生神力,还是民间流传的一剂治病良方,具有解暑消食、凉血润肝的功效。抓一把茶叶放在嘴里嚼,清清凉凉,爽透心底。沏上一杯碎铜茶,满屋飘香,品茗一口,更是沁人心脾,颊齿留香。 廖春辉是地地道道的和平人,年轻的时候在坎头村当村干部,后来自学成才,当了镇里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茶农种茶。那时候,茶青只有几毛钱一斤,成茶也不过十几块钱一斤。“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卖不出好价钱,零星的茶叶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更谈不上效益。”廖春辉感慨万分,碎铜茶虽有其独特的有机成分和神奇功效流传乡间,但始终“藏”在深山人未识。 为了摆脱碎铜茶发展的困境,带领茶农致富,廖春辉敢为天下先,冲在最前头。2002年,他注册了邵武“进士茶”商标,终于把碎铜茶带上了品牌发展之路。2007年,廖春辉又与砍头村农民傅香兰一起成立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和平进士茶叶合作社”,带动周边村镇的茶农一起致富。入社茶农由初创时的3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300多户,茶叶种植面积由不足2000亩,扩展至3万多亩,年产值上亿元。
登上活力大舞台 如今,“邵武碎铜茶”正青春活力地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茶叶交易市场,像一名自信的舞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她”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向外推介产品,是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抢镜的宠儿,“她”还主演了电影故事片《传奇之门》,以明星般的姿态走进公众的视野。 2011年,廖春辉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在央视7套《清明问茶》特别节目中,讲解“邵武碎铜茶”的历史和品质特征,这也是邵武人首次在央视演播室里做演播节目。 “‘邵武碎铜茶’是一块中国历史文化名茶区域性品牌,是邵武特色农产品的第一张名片。我们要把碎铜茶的发展定位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面,与和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谈起“邵武碎铜茶”未来的发展前景,廖春辉很有信心,山沟沟里走出来的碎铜茶,必将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