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典型事例 > 种粮大户陈小健 返回首页

种粮大户陈小健

时间:2012-10-22 15:50来源: 作者:收藏
    在和凤镇有位家喻户晓的科技致富能人——陈小健。6年前,他从无锡种菜返回家乡,从十几亩责任田到承包520多亩地,从单一的水稻栽植到“麦、稻、油”多品种种植,从人工耕作到机械化作业,从一位普通青年农民成长为南京市粮食生产大户。  
    平时寡言少语的陈小健滔滔不绝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一是靠党的政策,二是靠科学技术。  
    衷心感谢国家实行的科技入户工程,对我们种粮大户实行一对一技术指导,让我们种粮户尝到了学科技、用科技甜头。在国家政策上,你们及时传达富民政策,让我们享受到国家给我们的各项扶持政策;在粮食生产环节中,教我们采用机械化育秧和栽插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在病虫害防治上,指导我们科学防治,并对防治过程中的药剂、水量、防治方法等技术要领都能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施教。不仅如此,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还时刻关注我们农业生产的情况,最为感人的是,今年强台风多发,你们及时告知预警信息并要求我们做好防范准备。灾害过后,你们冒着高温酷暑,立即赶到田间指导灾后稻田防虫治病,帮助我们恢复生产,让我们种粮大户通过你们的技术指导和工作热情吃了定心丸,更加激发了我们的种粮信心和积极性。    
    作为一名科技致富能手,陈小健告诉我,经过这多年的艰苦创业, 他已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致富经。  
    一是“要成块连片,向规模化要效益”  
    “过去种地多是为了挣口粮填饱肚子,现在农民更想发家致富,种粮不上规模是没有大效益的……,规模化不是简单的粮田数字相加,更重要的是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理念。”6年来,陈小健每年投入10多万元,用于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农田配套设施,环田沙石机耕路“田田通”,粮田用水渠道“片田联网”,遇涝能排水、遇旱能引水入田。特别是对粮田区内的沟、河、塘,分别进行了清淤,增加蓄水量,在今年的特大干旱时发挥了作用,减少了抗旱引水保苗成本,等于增加了种粮收入。  
    二是“要用工业思维,向机械化要效益”  
    农业生产是个“露天工厂”,尤其是粮食生产一定要走农机化之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去年,陈小健在和凤镇率先成立了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播种机、旋耕机、迷雾机、插秧机、大型收割机等30多台套农机设备,基本实现了从播种育秧到秧苗移栽再到收脱登场的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与此同时,每年秋粮收脱时,陈小健还开着收割机,为本村和周边村的农户收脱水稻,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今,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36名固定工和60多名临时工,人人都懂农机操作技术,个个都会用农机,农机给山区农民种粮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是“要因地制宜,向科技化要效益”  
    为了少走弯路,陈小健十分注重种粮的科技化。一方面,他自费订阅了多种农业科技报刊;另一方面,他经常走访县内外育种专家、农技专家等,并邀请他们到田间地头指导、传授种粮技术。此外,他还与省市农科院所、农资供应厂商等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邀请县农业局、土肥站等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各地块进行土质监测分析,所用化肥、种子均是根据地块的物质土壤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购的。今年水稻育秧前夕,陈小健所在的吴村桥村万亩水稻田被列为省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整镇推进片,他跟师傅进城,学着模样干,积极推广实施旱育扩行稀植、精确定量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等新技术。秋收登场,陈小健种植的水稻亩均单产创造了710公斤的最高记录。  
    谈到今后的种粮发展,陈小健信心满怀,他说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精细化管理,提升粮食产品品质,拉长产业链条,真正走出一条科学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粮食发展之路。明年还想再扩大高效高产粮田面积1000亩,新增入社社员50人,带领更多的农民依靠种粮增加收入,为和凤争创“全国粮食先进镇”多作贡献。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