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镇农技站的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孙国祥还是主动请缨从栽培技术员干起。期间,稻套麦种植”的试验与推广技术,给孙国祥的职业履历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他赢得了无数赞誉。孙国祥却坦言,这是被“逼”出来的。“皇塘镇属水稻晚熟地区,土质粘重,传统的种植方式是等水稻腾茬后种麦,播期和播种质量均难以保证,烂根烂种现象时有发生,三麦产量不高。”孙国祥说。注意到这一问题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自费到省农科部门请教专家,还多次走访农户,开始稻套麦种植试验。“第二年,稻套麦试验取得了成功并推广。不过开始并不顺利,大多数农户都不接受这一方法。但是,我并不气馁。”他一边印制了大量宣传材料发放给农户,一边在自家2.5亩承包田里搞示范,让农民去参观,还在全镇各村搞了稻套麦对比试验。
“对比下来,稻套麦亩产达250公斤,常规种植亩产为221公斤,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农户自然愿意接受。”这次的农技推广经历,也让孙国祥弄懂了一个道理:当个称职的农技人员,必须要田头经常跑,农家经常去,要与农民交朋友。”此后,他常常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走进农户家中,给农民上 课、放录像,让他们尽快掌握技术。渐渐地,他有了“农博士”的美名。
在强抓农技推广、农业服务的同时,孙国祥还花大力气抓经营创收。孙国祥的同事杭玉巧告诉记者,孙国祥是个敢闯敢拼,有勇有谋的“能人”。1994年5月,他接手皇塘镇农技站站长一职时,单位账上没有任何积蓄,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农资经营权承包给私人上交的几千元钱,平常开支入不敷出。他从收回农资经营权开始,兴办经济实体、开超市、引进草鸡养殖场等等,不断拓宽了创收渠道,扭转了经营局面。“像我们现在的办公大楼,当年是孙主任借款40万元建起来的,二层用于办公,底层用来出租,一年就有好几万元收入。”杭玉巧说,以前皇塘镇农技站除了缺钱,还缺技术、乏人才,但在孙国祥带领一班人打拼下,这些都已经不缺了,还成为了全市农业系统的“样板”。
一心扑在“三农”事业上,常常让孙国祥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两样东西引起记者注意:一个是台历,接连几天的工作安排都密密麻麻写在上面;一个是一张小白纸,满满当当地记着当天要做的事。他说:工作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如果没有点奉献精神,没有一股子拼劲,是很难干出成绩的。”正是靠着这一股拼劲,在孙国祥的带领下,皇塘镇先后建立了无公害大棚蔬菜、雪山草鸡、草菇等生产养殖基地;实施了省水产、高效农业、财政支农等项目14个,部级农业项目2个,共争取项目资金1250多万元;连续三年成为农业部及江苏省万亩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和国家级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农机化率95%以上;拥有省级水产良种场,省级休闲渔业乐园,全国最大的草菇、虫草、土元生产基地,我市最大的苗猪交易市场。
其中,仅雪山草鸡养殖项目就带动了规模养殖户150多户,年养规模突破1000万羽,年总效益超过千万元。
光阴荏苒,田野放歌。孙国祥在皇塘镇农业领域已奋战了三十四年,先后获得镇江市劳模、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国家人事部农村优秀人才一等功等诸多荣誉,也一次次放弃了进城工作和上调的机会。如今,他已经年过半百,依然干劲十足,在我热爱的土地上,能被农民信赖着,辛勤耕耘着,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