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老杨啊,房前屋后有造型的树木就是他的家,我们湾种的花花草草都是他指导的,是个热心快肠的人。”正在门前撑着雨伞整理花草的老潘告诉记者。
沿着村里的绿化长廊我们在村后的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树苗仓库里见到老杨,他一边指导几位妇女成捆包装栾树苗,一边接着电话。他那黝黑的皮肤和一双粗糙的手,追寻着这位打造“绿色银行”农民的足迹。
杨家瑞今年已过六旬,自80年代初以来,他先后种过蘑菇,办过酒厂,做过地板砖生意,还会跌打损伤。“如果前面有更好的机会等着我,我一定会大步朝前走。”当被问及为何一而再,再而三转行时,杨家瑞笑着说:“生财之道要看市场,只有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你才有‘钱’途。”他订有《花卉苗木》、《市场信息》、《农业科技》、《农家顾问》、《中国绿色时报》等报刊杂志,分析市场信息,寻找赚钱商机。然而,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他投资10多万元,从河南一家机械厂引进制作地板砖机械,后因机械厂家未履行技术指导合同,导致地板砖厂损失几万元,他准备投入开发苗木产业的资金也赔进去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位踏实肯干的农民头上一夜之间增添了许多白发。信用社催着要还贷款,亲戚朋友逼着还债,那段时间,他的目光整夜吊在天花板上,人一下子瘦了20多斤。
尽管如此,被干部群众称为有胆有识的“杨大胆”并没有停住绿化的脚步,他又别出心裁地干起来了。利用村后10亩荒地栽上野生柞树苗,还挖来几千棵木质相近的树苗秘书动手进行嫁接,开发出全镇第一块柞树园。锄草、整枝、施肥,老杨每天在地里要干四五个小时,空余时间到建筑工地打工,一天下来人累得腰酸背痛。2004年,大雄村所在的红莲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同时,武汉的绿化工程热火朝天,看到如此情景,杨家瑞又做起了“绿化梦”:培育新品种,开发新市场,寻找新的绿化商机。于是,他跑武汉、黄石、鄂州等绿化工程工地,走访调查市场绿化信息,然后,调整绿化品培育思路,摸索对节白蜡这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种植技术。这种树耐阴湿,生长快,适用于园林造型和盆景制作,老杨拿出两分地进行试种。每天观察生长情况,做好生长记录。特别是盛夏时节,每天要给上千株树苗浇5-6次水,不然,全功尽弃。每年夏季,他手臂要脱去一层皮。有时遇上狂风暴雨,还要给苗木园临时搭棚子,用稻草盖“被子”。
“我的劳动没有白费,两分地的对节白蜡去年通过网上卖了40000多元,10亩柞树也卖了20万元。”老杨带着我们冒雨走出门外,指着雨雾中的那片土地高兴地说。
“对节白蜡树种很难培育,老杨经过10年的摸索,上万次的试验才掌握一些技术要领,前几年育苗的成活率只有10%,而现在他能达到70%以上,”与老杨打了10多年交道,同样喜爱苗木种植的廖水清告诉记者。今年,杨家瑞通过土地流转荒地30亩,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对节白蜡7000株,还帮助村民发展绿色经济,一位叫玉姣的女村民就种了300株,“几年后,玉姣家收入几万元没问题吧。”老廖一边算一边说。
“喂,是老杨吗,栾树苗还有没有啊……。”说话间,杨家瑞接到电话,原来是一位姓方的苗木经纪人来要货。自2009年,杨家瑞抓住水利工程、绿化项目的时机,大量培育具有耐旱特点的栾树苗,这种树成活率高,秋季开红花且持续两个多月,深受群众欢迎。现在,老杨种植栾树苗20亩,每年供树苗20万株,经销商上门选购达6万多株。为了拓展树苗的销售渠道,杨家瑞每天要查看苗木信息网站,还与全国各地的60多位苗木经销经纪人建立联系,形成产供销网络。他不仅销售苗木,还免费帮助客户规划、设计绿化工程,这不,今年7月位于左岭镇近千亩某高校绿化项目规划已向他下了订单。
走进杨家瑞的家,只见后园各类苗木20多种,一棵饱经沧桑的古树干上长出了新枝,雨滴落在嫩嫩的绿叶上晶莹剔透,在门前,大门两侧造型如同迎客松的柞树令人叹服,还有四株对节白蜡亭亭玉立,伸枝展臂,构成一座绿色凉亭。有人说,老杨家是绿色植物的家园,也有人说,老杨家是绿色的银行,无论怎么说,老杨那种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