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水布垭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镇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白手起家,靠勤劳增加收入,靠科技发家致富。从最初的负债累累到今天的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家庭经济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收入的增加,使他深深地认识到:科技是农民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科技就是财富,科技就是小康。现将其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情况介绍汇报如下:
一、昔日艰苦打拼致富无门
杨家垭村位于水布垭镇东北部,海拔1600米,是水布垭镇相对偏远的高寒村,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镇较为落后。由于地域限制,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差,李海波建房子和结婚欠下了上万元的债务。当时他总共种了五亩六分地,每年一茬玉米一茬油菜,一年到两头辛辛苦苦,起五更睡半夜的忙乎,年底一算帐,去掉投资,根本剩不下几个钱,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当地人常说:“花钱两大项,孩子和来往”,“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他的家庭负担也是越来越重;同时,沉重的债务像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了还债,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他东奔西走,北上南下,干过建筑,下过铁矿,搞过蔬菜贩运,做过各种各样的小买卖,出过各种各样的苦力。出力挣命,全力打拼还是入不敷出。春去秋来,汗水与泪水相伴,艰苦和贫穷共存。同时,债务象滚雪球一样,每年还在增大。“穷难过,药难吃”,穷苦的日子使他深深地感到,贫穷比罪恶的魔鬼更加可怕。穷则思变,他暗暗下定决心,要靠双手改变这一切
二、今朝科技生金发家致富
2008年,水布垭镇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开始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中药材是杨家垭村传统种植项目,但多年来一直未成规模,镇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在该村推广大力独活等药材种植,村里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是,对于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求稳怕险的农民来说,依然不敢越“雷池”半步。穷怕了的李海波动心了,跃跃欲试。当时,镇农业中心的干部驻村干部得知他的家庭情况后,动员他种植独活,并免费提供种子。说干就干,在镇农业中心的手把手指导帮助下,一年辛苦下来,他种植独活4亩,年底一盘算,去掉成本投资,一亩净赚6000多元。一年内能从坷垃地里扒弄出25000多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这一下,全村的群众看“热”了、眼“红”了,在他的带动下,2009年,该村中药材种植户发展到10多户,一年苦干之后,不但添置了不少生产机械,并还清了积压多年的债务。无债一身轻,从此,他的干劲更大了!
随着全村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也就日趋暴露出来,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品种单一老化,病虫害导致减产等一时间,全村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针对这一实际,镇农业中心及时组织药农外出学习考察,李海波带头还自费订阅了《农村新报》等多种报刊杂志。通过学习实践,在镇农业中心的技术指导下,逐一解决了中药材种植的技术难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不仅建起了小康楼,而且添置了各种高档家用电器。
三、明天共奔小康做新型农民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小康路”。为了使全村乃至周边的群众共同富裕,几年来,李海波总是毫不保留的将自己所掌握的种植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广大乡亲,同时,低阶甚至免费为新发展的农户提供种子。2012年,随着全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启动,该村被确定成了水布垭镇中药材种植的专业村,得到了县、镇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县农业局特别为该村聘请了技术指导员,在该村遴选了以李海波为首的5个科技示范户,大力推广独活、贝母等中药材,如今,该村每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
富了口袋更应富脑袋,如今电脑这种高科技已进入了百姓农家。劳动之余,李海波总是喜欢浏览市场动态,研究种植新技术,将了解到的各种信息、知识与广大群众交流,使他们眼界更宽,眼光更高,达到物质、精神双富有,人人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李海波说:“土”中也有颜如玉,“土”中也有黄金屋。有了科技就有了钱,农民也将会活得越来越滋润,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