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练,他是学习的排头兵
1991年的那个炎夏,年仅24岁的吴逢春毕业于湖北农业学院,挟着一颗火热的心,怀着“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梦想,放弃了留在县城工作的机会,来到了革命老区塘湖镇,成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
要当好一名优秀的农技推广员,必须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水平。吴逢春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主动要求到离镇有8公里的获田村包村驻点抓推广。一干就是三年,白天进村入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晚上他把对工作热情全部溶入到工作学习之中。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主要思想,深刻领会立爱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党员标准,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遵行宗旨,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他时刻想着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他把学习笔记本带在身边,工作再晚也抽时间把当天的笔记记好,而且学习到很晚。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身边的同事,工作效率提高了,责任心增强了,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常说“要给农民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2007年他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可爱学习钻研的劲头不减,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先后参加省、市举办和各类进修班、培训班5次,系统学习农业政策法规、农业专业知识、市场信息等一系列专业知识,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履行职责,他是推广的带头人
2000年1月,吴逢春担任镇农技站站长。2002年5月,农技站转制为农技服务中心,他被干部职工选举为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他当选后说:“镇农技推广机构变了,但我们农技员服务三农的职责没有变。有为才有位,我们农技员要适应市场要求,只有主动服务才有出路。”
通城县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龙头企业百丈潭酒业公司发展。2012年新建一个年产3000吨白酒生产线,年需各种粮食1000万公斤,其中高粱就占50万公斤。而县内高粱种植面积少,高粱从东北调进,成本较高。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山区乡镇发展高粱生产。
吴逢春积极向县农业局和镇党委、镇政府汇报,争取将高粱试种项目落户塘湖。塘湖镇黄袍片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高粱种植生长。吴逢春从湖南省农科院调进高粱新品种,每亩为农民提供高粱种子、肥料、薄膜、农药等价值380元的种植基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3600户将种植高粱6000亩,全程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他为获田村种植大户胡进顺担任种植技术指导员,以点带面,解决高粱育苗、全苗、栽植等的技术问题。由于管理技术推广到位,高粱单产达到500公斤左右,百丈潭酒业以每公斤3元的保护价进行收购,农户亩平增收500元以上。2013年,高粱种植将达到8000亩以上。
近年来,吴逢春为了拓展农技推广的发展空间,主动承担省市县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水稻新品种展示、水稻高产栽培、 全模覆土穴播小麦栽培技术、油菜高产创建、杂交玉米高产栽培、糯高粱高产栽培技术等一大批推广示范项目,他亲自进村入户,组织落实基地、面积、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他承担的油菜免耕直播高产创建项目,油菜大规模种植亩产达到300斤以上,为消灭冬闲田,发展油料作物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和途径。2012年,他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推广菜薯示范工作项目,有效解决了我县七、八、九月份叶类菜紧张的难题。
据统计,他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以来,累计推广水稻良种40多个品种,推广面积6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近亿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10余项,新器械近万台,为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育科技示范户200多名,培训农民3000多人。
科技救灾,他是农民的保护神
2011年6月10日,通城遭受20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致使受灾人口达3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在13亿元以上。塘湖镇受灾面积为23000亩左右,绝收面积4170亩左右。
灾害发后,吴逢春率领农技人员在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受灾农户和田头,摸清受灾情况,落实科技救灾措施。龙印村科技示范户瞿练文投资70万元,种植棉花和西瓜700亩。吴逢春赶到瞿练文的种植基地,帮助制订及时扶苗洗苗、防治病虫害、补播改种、采收上市等科技救灾等措施,恢复棉花生产基地500余亩,减少损失近6万余元。瞿练文高兴地说:“多亏吴主任的技术指导,帮我恢复生产,否则我就要倾家荡产,他正是我们农民的保护神。”
在救灾期间,吴逢春组织镇农技中心干部共发放农业救灾化肥200吨、种子3万公斤、农药4吨、救灾技术资料1.8万份,为农业科技救灾提供了重要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大灾面前,他与农民同甘共苦,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无怨无悔,彰显了新时期基层农技人员勇于担当的英雄本色。农民因为他而微笑,塘湖老区因为他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