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臣华1985年从部队转业后,就一直在镇里的林业站工作。因为当地多产桂花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桂花,不少外地人都特意到官地坪来购买树种。而这些售出的树种几乎都要经过在林业站工作的谷臣华之手,被运往河南、湖北等地。久而久之,谷臣华这个门外汉渐渐地对“种树”产生了兴趣,也渐渐地看到了苗木市场的空间。 2006年,谷臣华开始在自己的地里投入一万多元,尝试成片种植当地的四季桂、八月桂等常见品种。刚开始时,谷臣华很有信心,凭着自己多年经营苗木的经验,觉得自己应该能够把这批苗木“种出来”。
他种植的这批桂花树采用的是扦插技术,并搜集到了两万多棵扦插苗。经过一番努力,全部的扦插苗成功的种了下去,谷臣华信心满满,他相信努力会结出胜利的“果实”。却不然,过一段时间后,谷臣华发现,自己种下去的苗木“死伤惨重”,只剩下了不到十分之一。他心里很难受,赌气把这剩下的十分之一全部拔掉。这也意味着,他所建设的大棚与投入的全部肥料也随之作废。
试验失败。但军人出身的谷臣华不信邪,他坚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他知道,苗木成活率低肯定与自己种植技术不到位有关,于是,他到处找朋友介绍可以学习技术的地方。湖北、广西、浏阳等地,苗木繁育技术比较成熟,也是谷臣华常去的地方,只要到了要运用技术环节的时候,他就会及时跑过去,给他们打“免费工”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技术,而这些经营苗木的老板,也成了他的朋友。
在学习中,他渐渐了解到,自己当初不成功与自己选择的扦插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当初他扦插的时间选择在五月份,而一年当中最佳的时节却是在六月份。因为只有半木质化的扦插苗成活率才最高,而五月份的苗,木质化的程度并没有达到要求。同时,他以前以为每年只有一个适宜扦插的季节,而通过学习他得知,每年的三月、六月、九月都适合扦插。
第二年,谷臣华继续开始自己的试种试验,他边学习边摸索,成功地把成活率提高到了60%。随后,谷臣华扦插苗的成活率稳步上升,达到90%的成活率。接下来的三年,谷臣华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种植面积,从当初的1亩地,增加到了5亩地,成活的桂花树苗总量达到了3万8000棵。
第四年,谷臣华将他5亩地的树苗全部卖掉,收获了他的第一桶金——40万元。
获得成功后,谷臣华更是信心满满,用这笔资金买了一辆皮卡车,用来运苗木。并用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土地流转,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同时把种植品种增加到了十余种。
一般而言,苗木的成长年份越长,长势、形态越好,苗木卖的价钱就高。为此,谷臣华摸索出了两种技术,其一是抹芽,就是将树苗分支的小芽去掉,只保留顶芽,这样的树苗就会长得笔直,“长相”就好;其二是“捆绑”,就是将数棵甚至十几棵树苗用铁丝紧紧地捆绑在一块,让其一起生长,到一定时间后,这些树苗就会合并成一颗,这样不但缩短了长成年份,而且因为形态有特色,卖价也会大增。
通过几年的努力,谷臣华粗略估算自己的20亩树苗价值达到了200多万。然而他还不满足,计划在5年左右将自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
在他的带动下,官地坪共有50多户开始种植桂花树,并成立了桂花合作社,并辐射到了临近的五六个乡镇,种植面积达到了近800亩,由谷臣华任社长。在扦插繁育等季节,谷臣华需要在这些种植户中不断地跑动,指导技术。在他的眼里,苗木种植大有可为,希望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合作社种植面积能够突破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