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典型事例 > 绿色画卷入梦来 返回首页

绿色画卷入梦来

时间:2013-08-30 13:57来源: 作者:收藏
  山多,地少,人密。我县始终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广农业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帮助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以前十颗汗水才能换来一粒粮食,如今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50多岁的百福司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肖光胜亲历了我县农业转型遗存发展历程。

以工带农,特色产业硕果累累

  养猪乐了兴安人,全村千余人,每年存栏能繁母猪近千头,出栏生猪过万头;种茶富了桐子园,村里千亩茶园四季常青,几家茶厂竞相收购,一亩茶园增收数千元。

  “念山水经,打优势仗,唱特色戏。”来凤人大胆实施“山地资源大开发、耕地经营大调整、庭院经济大改造”战略,“能源林、优质畜牧业、特色蔬菜、道地药材、水果、茶叶”六大产业并举,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八山,半水,分半田。我县与州内其他县市一样,耕地资源贫乏。32万人口,1300多平方公里的版图,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几乎达到全州平均水平的两倍。

  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一要保吃饭,二要想发展,来凤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对内激活民间资本,对外加大招商引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工业经济。培优扶强农业企业,促使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向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近几年来,我县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同时,加速特色产业开发,积极融入全州的特色农业产业链。

  靠山吃山。我县建成以“金丝油桐”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面积3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0%。同时在全省率先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环保企业合作开发集能源林种植、桐油加工和柴油提炼、生物质能发电、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生物质能源项目。

  靠水吃水。我县围绕“一水三线”把特色产业“富民经”念到极致。翔凤镇、绿水乡形成了以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特色水产为主的立体、高效、复种指数高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带。漫水、百福司、大河、旧司、三胡形成了优质茶叶、“金丝油桐”和生猪养殖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产业带。三胡、革勒车形成以杨梅和道地药材为主的现代优势资源农业产业带。

  县里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开发”的总体要求,以“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为载体,围绕“两叶、两油、一菜、一林(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群众见缝插针在山上植树造林办“绿色银行”,山下栽瓜种果办“彩色银行”,水中养鱼养虾办“白色银行”, 全县基地面积超过5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3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2家。其中凤头生姜、凤雅藤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茶园总面积达到3.2万亩,年产茶叶461万吨以上;设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近万亩,特色生姜常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实现年产生姜3万吨,绿水镇生姜种植已达到万亩乡镇规模。

以城带乡,新农村彰显民族风情

  低矮潮湿的木板房变成了清新亮丽的吊脚楼,乌烟瘴气的柴火堆变成了清洁的沼气灶,高低不平的土院变成了平整宽敞的石院坝。在摆手舞的发源地——舍米湖村,隔三差五就会有山外的客人来观光考察。

  古盐道、古寨门、古戏楼、古木房、古院落、古寺庙、古杨梅。走进三胡乡黄柏村,所见所闻,无不古意盎然、韵味独特。

  “路通了,水净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整洁了。”不少村民感慨,以前的农村,几年、十几年都没大的变化,现在可不同,几天就大变样,日新月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初具规模,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傍水而立,各有特色,飞檐翘角,土风苗韵极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总体要求。来凤成立城乡共荣指挥部,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集镇为节点、以新社区为支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县域城镇体系。

  我县围绕“村级建设”规划工程、“一村一品”产业工程、“公益设施”完善工程、“乡村环境”整治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工程、“村民素质”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翔凤镇省级新农村试点和翔凤镇沙坨片区、大河镇桐子园村、三胡乡黄柏村、百福司镇兴安村4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与30年前比,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2012年启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助推剂,全县各部门合心聚力,每年建设30个生态文明村,五年内覆盖到全县每个乡村,使全县人民都能享受到三十年来的建设成果。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建设,使清洁能源入万户进万家,农村“三改”配套率达60%。

科技为媒,农业生产提档升级

  藤茶又叫莓茶,系野生植物显齿蛇葡萄的嫩茎叶,含有丰富的黄酮、氨基酸、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过去,来凤老百姓把藤茶当中药熬水喝,用于治头昏、眩晕等。
   1996年,曾在大河镇当赤脚医生的向班贵,琢磨把藤茶开发成为真正的茶。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倪德江等专家的支持下,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的梦想实现了。2003年,藤茶首次实现分级,研发出龙珠、龙凤、龙须和白露四个系列产品。

   尝到甜头后,向班贵每年投入10多万元与科研院校合作,筛选藤茶最优良的产地和品种,制定出藤茶的湖北省地方标准,拥有3项专利证书,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技术的进步,让藤茶渐渐成为致富的宝贝。如今凤雅滕茶和向班贵滕茶公司的产品畅销北京、武汉、青岛、大连等4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1斤龙须售价高达1800元,1斤龙珠售价250元。企业的良好效益直接为群众带来良好的生产效益。据了解,我县农民种植一亩滕茶纯收入超过5000元。

县农业局长杨洋介绍,全县坚持科技创新,开展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应用、设施蔬菜栽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提档升级。

  据统计,我县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水稻旱育秧、玉米容器育苗、地膜覆盖种植、油菜稀植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至2012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7万千瓦,比1983年增长7倍。农机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机耕面积达到21万亩,水稻机收面积达到9.5万亩,机防作业量10万亩,跨区机收作业面积1.5万亩。

        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久居的人们,常常对平和宁静的农村生活神往不已。告别沉重的刀耕火种和肩挑背驼,来凤农村的群众呼吸着幸福家园的清新空气,吃着自产的绿色食品,享受旖旎的田园风光,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