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鹰嘴山村晒岭岗组有这样一位残疾人,靠养蜂致富,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养蜂大王”——邹启锡。今年50岁的他养殖蜜蜂100余箱,年收入15余万元。可有谁能想到,他竟是一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他虽然手脚患病,行动不便,但凭着坚强的意志,常年与蜂共舞,在大自然中“追花夺蜜”,使自己“甜蜜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日前来到邹启锡的养蜂基地,只见一排排蜂箱整齐有序地摆放,无数蜜蜂从蜂桶中飞进飞出。邹启锡蹒跚在蜂箱间,精心照料着蜂群,自信的笑容中,透出丝丝甜蜜。
邹启锡18岁时不幸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身体四肢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一直坚持养蜜蜂,为了这份“甜蜜事业”,他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至今都没有成家,蜜蜂已成了他的生活中的“小伴侣”。 说起养蜂 ,老邹就像念经,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我们当地流传着‘家有十群蜂,子孙万代不得穷’的说法。而我们本地生态资源丰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花草,养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养蜂,熟悉了它们的习性。我虽然有残疾,但我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邹启锡养蜂从1988年开始,当时手里没资金,他自己动手制作了4个蜂箱,试着饲养了4桶蜜蜂,当年收获50多公斤蜂蜜,收入500多元。尝到甜头的邹启锡开始扩大养殖。
“规模小了,挣不到钱。”邹启锡回忆说。在接下来的每年里,邹启锡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经过不断摸索,他掌握了最关键的技术,摸索出了一套控制蜂螨的技术——“断子治螨法”。蜂螨是在蜂巢里专吃幼蜂的寄生虫,要在产种蜂前,把蜂螨全部消灭干净,蜂群才能健康繁殖。
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实践中,邹启锡又摸索出一比一的繁殖技术——“偷梁换柱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蜜蜂识别固定方位的习性,将老蜂桶移开后,在同样的位置放一个新蜂桶和蜂王。靠着这种繁殖法,他的蜂群已发展到100多桶,全年可产蜂蜜2000公斤,成了名符其实的“养蜂大王”。
与蜂共舞,追花夺蜜,成了他的甜蜜事业,邹启锡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有了一套养蜂诀窍,使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他还根据气候、蜜源条件的不同,将蜜蜂“放养”,由原来固定式的采蜜变为移动式的采蜜,解决蜂群多蜜源少的难题,邹启锡风趣地称之为“追花夺蜜”。最近,他将100多桶蜜蜂拖到永定区青安坪“追花夺蜜”,让蜜蜂采集荆条花、栀子花、柃木花等。
“刚开始养蜜蜂时,也失败过,后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现养蜂的关键是要掌握蜜蜂的生活习性,细心观察蜜蜂的变化,同时还要懂得蜂病防治方面的知识。我长年累月和蜜蜂打交道,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邹启锡津津有味地补充道:“我虽然行动不方便,但我心里永远有个甜蜜的梦想,就是让大家一起养蜂致富。”
养蜂致富后,他不忘邻里乡亲,发动周围的村民养蜂,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养蜂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哪里花多,就赶往哪里,直到越冬开春,方才回乡,开始收蜜。
邹启锡的蜂蜜因货真价实而声名远扬,他的蜂蜜远销长沙、广州等地。现在,他除了养护好自己的蜜蜂外,还对蜂农进行技术指导和经济帮助,并帮助他们联系客源,使蜂农的蜂产品畅销。邹启锡已带徒弟30余人,免费为他们提供种蜂,手把手传授技艺,使蜂业成为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空中产业”。
邹启锡的心中,还有一个计划,他告诉记者,准备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建立一个种蜂场,带领村民把蜜蜂养殖事业做得更加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