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实施“强根基”工程,加强班子建设。由场党委书记兼任后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强化了整顿工作的领导;下派了4名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配齐配强村班子队伍。
二是实施“帮带”工程,发挥榜样的作用。将先进党支部与后进党支部结为帮扶对子,每季度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群众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半年召开一次观摩会。通过以学促转,促进了后进党支部班子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三是实施“宣传教育”工程,转变群众观念。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开展了每天1小时宣讲活动。重点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等。同时,发挥“访惠聚”工作队和场派工作组、村干部的作用,实行干部包户,采取“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扎实开展了大走访,大宣教活动。
四是实施“暖民心”工程,密切群众关系。建立群众工作站,派人常驻工作站,认真做好群众来访、为民代办等工作,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制定党员干部与季节性外出党员常联系机制。将下派的机关党员干部和本村的村干部与外出务工党员组成帮扶对子,采取打电话或发短信等方式经常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通报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为他们送去党组织的关心和关怀。
五是实施“维稳”工程,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落实了党员干部联系宗教场所和宗教人士制度,组织宗教人士和群众学习了党的惠民政策、《宗教事务条例》、法律法规等,定期与宗教人士开展了谈心谈话活动,广泛开展了去极端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六是实施“文体活动”工程,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充分发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作用,每月组织开展了一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用起来,“热”起来,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