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国务院扶贫办(以下简称扶贫办)获悉,2016年各级各部门加大问题查处力度,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了1.95万人,检察院系统处理了1892人,审计发现的问题处理了153人次。财政部、扶贫办集中检查,各地处理了1231人。
如果说“天上掉馅饼”是异想天开不可能的事。那么,随着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审计署新近发布的158个贫困县扶贫审计结果显示,有105个县的11.3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信息不准确或未及时更新,有的已置办高档轿车、商品房等未及时退出,个别村干部在建档立卡中优亲厚友;因日常监管不到位,发生骗取套取、违规使用、借机牟利等问题3.81亿元来看,这个“馅饼”还真就砸下来了。灰姑娘一夜之间变成了高贵的公主,动扶贫“奶酪”,骗取套取借机牟利被处理达到1.95万人。笔者以为,扶贫“奶酪”缘何总让一些***者欲罢不能?
鱼贪饵而上钩,人贪利而落陷。无疑,既然是“奶酪”,想必味道也就十分的鲜美,口感令人欲罢不能。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虽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深入实施、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等新形势下,但资金拨付慢、使用违纪违规等老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资金滞留延压、基层接不住等新问题又逐步显现,扶贫资金监管形势依然严峻。由此可见,建设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制定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加快推进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建设,保证资金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精准使用,加大对“动奶酪”者的严惩不贷还任重而道远。
崽卖爷田心不疼。其实,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的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中,有86%涉及乡村干部,而这些问题主要涵盖扶贫、卫生、低保、危房、建设、养老保险等各类民生资金用途上。可以想见,扶贫“奶酪”就算味美,而并非不能防范于未然。关键是该怎样完善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该如何公开扶贫政策、工作措施、资金项目安排和扶贫成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透明度;该如何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化日常监督考核工作;该如何健全扶贫信息数据管理,提高资金项目信息化监管水平等等如是,不能流于形式。否则,以见钱眼开来考验“定力”,只会无济于事。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关键在人。扶贫工作牵涉千家万户,关系着党的惠民政策能否恩泽到每一位贫困群众,所以须得有“绣花功夫”。得推进村级反腐的制度化建设,让纪检力量下沉到乡村;得把权力牢牢束缚在制度笼子里,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干部的法治观、权力观;得对扶贫重点项目实行拉网式排查,坚决堵塞漏洞;得规范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改革报账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得健全完善公示公开制度;得强化对“奶酪”觊觎者的专项整治,对贪污、侵占、挪用扶贫资金行为“零容忍”。总之一点,没有可乘之机,就算张开“血盆大口”,“奶酪”也会相对安全。
窥一斑而见全豹。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衰。扶贫攻坚是架构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这项工作的深远影响不言自明,扶贫资金能否真正用到的贫困人口身上,扶贫政策是否落到真贫的根子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管理水平工作能力。相信,只要监督部门能上下齐心、拿出真功夫、实施精细化管理,就会以真抓实干为扶贫“奶酪”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