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垫底子
在金村乡南庄村肉羊养殖场里,场主邵俊祥说:“去年我注册建办肉羊养殖场,通过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已达到年出栏500只,创收40万元的规模。没有政府的扶持,我发展的速度规模绝对没这么快。就说我眼下所需的10万元购设备贷款4月底就能到账了。”
为充分调动农民靠养肉羊快富的积极性,宁县出台关于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立“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的原则,主推两个“30+1”养殖模式,即户养“30+1”(30只母羊十1只公羊)、村养“30+1”(30个农户十1个龙头场户)。由县养羊联合会与甘肃大禹公司签订“投母还羔”协议,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贯机制。该公司按“30+1”组合投放给农户饲养,并按保护价回收,滚动发展,公司与农户双赢,抓好投母还羔关键环节落实,形成投母还羔、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实行政府两年贴息贷款扶持、畜禽零费用免疫、养殖技术无偿服务、青贮氨化建窖机械补贴等4项扶持政策。投入资金600万元,重点奖励扶持两个“30+1”养殖示范户和重点村。对存栏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大户奖励10万元,存栏500只以上的奖励5万元,200只以上的奖励2万元。养羊户购买草机、揉丝机享受50%的农机具补贴。将肉羊产业开发列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列,单项考核,重奖重罚。落实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畜牧局与乡镇及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确保产业开发顺利进行。目前,全县落实小额贴息贷款1.35亿元,撬动民间资本1.65亿元,建成宁县大禹、碧海牧业等规模肉羊养殖场12个,企业为农户投放良种肉羊10.05万只,按保护价回收肉羊15万只,发展“30+1”规模养羊户1020户,组建成立产业合作经济组织17个,发展会员2265人,贩运大户850户,羊存栏35万只,出栏30万只,实现产值2.22亿元。
基地建设促增长
通过饲养良种肉羊赚了钱的良平乡农民尚雪云成立了“宁县良平牧青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发展,会员从10户发展到106户,年外销肉羊3000多只,辐射带动良平乡发展肉牛养殖专业村4个,协会4个,养殖大户136户,养殖肉羊6800只。
上世纪90年代,部分农户靠养羊发过“羊财”,但传统养殖成本大、效益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立足这一实际,该县按照“一年达标,两年提高,三年创优”的目标,采取“循序渐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稳步推进”的强力举措,努力扩张养殖总量,不断壮大规模基地。大力推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良种、统一培训、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防病防治”的办法,选择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饲养水平高、群众积极性强的8乡(镇)和22个村,建设养羊小区。县畜牧局、大禹公司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的协作,推广先进养羊技术,提高种羊产羔率,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肉羊常见病、多发病防控工作,从源头上提高肉羊健康水平,按照“五统一”(统一免疫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效果评价、统一免疫标识)和“五不漏”(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要求,对重大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目前常规免疫和强制免疫均达到100%,实现了养殖业由副业向主业的转变。
发展草业强根基
宁县把饲草种植作为发展肉羊产业的基础工程来抓,走“以草定畜、畜草同步、协调发展”的肉羊产业科学开发之路。采取抓点示范、点面结合的方式,大抓人工牧草种植和管护工作,按每只羊种植饲草0.3至0.5亩,去年至今全县种植紫花苜蓿5.56万亩,其中山地4.4万亩,塬面1.16万亩,去年种植粮饲养兼用型玉米4.12万亩,今年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5.05万亩。全县新建青贮示范点7个,维修新建青贮池2.31万立方米,购置大型机械78台,下派技术人员蹲点到场,从建池、机械购置、青贮全程指导,年以“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代贮、自贮、收贮”五种为每只羊加工青贮饲草1.5立方米以上。落实草原奖补政策,促进草原保护和使用的协调发展,去年至今,在全县18个乡镇、257个村组织开展草原补奖工作,确定草原禁牧区域面积158.79万亩并落实牧草良种补贴,为肉羊产业持续开发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