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没有单纯地就‘三农’谈‘三农’,而是把‘三农’问题放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框架中来谈,可见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十八大代表、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
站在新高度思考“三农”问题
夏祖相的这一判断,有着充足的依据——
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中央已经把‘三农’问题摆上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思考。”夏祖相说。
报告中还提到,“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这意味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更多改善,国家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夏祖相说。
就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而言,夏祖相认为,报告从组织形式到经营方式,都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如“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为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此外,报告还特别提到“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夏祖相看来,长久以来城乡要素之间不对等的交换关系将得到彻底扭转,农民切身利益将得到更充分的保护,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更好地协调发展。
重庆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
回顾过去10年,重庆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变化,通过抓发展、调结构、促改革、强基础,粮食、蔬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为保障市场供给、稳定物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10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两倍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将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福祉,重庆的农民群众一定会得到更多实惠。”夏祖相说,从自然条件来看,重庆90%以上的农村都是山区、丘陵地形,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0%左右,发展现代农业不具备先天优势。但正因为海拔落差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立地条件”,不同高度可以选择发展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发展农业生产的选择面更广,品种更加多样化,劣势也就变成了优势。
夏祖相说,与许多地方相比,重庆的气候条件较好,阳光、雨水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只要因地制宜,利用好这一优势,充分挖掘增产增收的潜力,就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能。柑橘、生猪、蔬菜、中药材……“这些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重庆的优势产业,拥有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一定经验。”
从政策层面来看,报告中还提到,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我市占很大面积的秦巴山、武陵山两个特困片区,已纳入国家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加上原有的西部大开发政策,重庆将享有更多国家层面的帮扶。“只要抓住机遇,埋头苦干,重庆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重庆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夏祖相满怀信心地说。
全面发力主攻特色效益农业
“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也为‘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夏祖相说,要把十八大精神切实落到实处,让重庆广大农村地区真正发展起来,必须主攻特色效益农业,在5个方面同时发力:
要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理念,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要重视科技的力量,大力抓好良种繁育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和加工运输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新型组织、新型业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大规模开展农民培训,实施青年农民创业计划,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种养大户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转化,带动农业生产走上规模化、集约化道路。
要健全现代农业保障机制,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步伐,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流通融通体制改革,扩大“三权”抵押融资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要坚持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安全高效的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经济兼顾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沼气利用、环境综合整治,严防农业面源污染,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