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为新时期、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指明方向,也对粮食和农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安徽省农业部门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首位,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综合配套,努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好乡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夯实粮食生产发展基础不动摇
依托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以42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大规模开展农田整治,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组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加快淮北地区砂姜黑土等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进标准化育秧工厂试点,加快提高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不动摇
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路子。将安徽省政府组织的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农业部实施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加快集成组装和推广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等现有成熟技术,努力构建区域性、标准化增产技术模式,推进农艺农机深度融合、良种良法相互配套和节本增效同步,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粮食生产高产示范不动摇
继续推进4100万亩粮食核心示范区建设,对示范区内良种良法示范农户进行补贴。继续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建立620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粮食整市县、整乡镇创建试点,再打造一批小麦玉米千斤市县和乡镇,辐射引领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构建粮食生产服务机制不动摇
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奖励表彰机制,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和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等农业物联网建设,推进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发挥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适度规模种植,推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