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讯频道获悉,四川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立足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法和路径。去年以来,全省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两万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政策给力,营造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氛围
去年启动试点后,四川省及时出台《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政府应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对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力争通过3年试点,形成与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今年在已有4个部级试点县基础上扩大试点,又认定了40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同时通过各类会议,制定中长期规划,促进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省农业厅科教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全省各级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撑迅速达成共识。2013年,省农业厅、财政厅出台了对种粮大户提高直接补贴标准的政策,对经营规模30~100、100~500、500~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每亩分别补贴40元、60元和100元;省农业厅联合省发改委、财政部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对进行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政策、科技扶持和其它扶持政策上予以优惠;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试行意见的通知》,对全市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社会保险补贴,制定了详尽优惠政策,2012年市级承担的补贴资金从农业支农支出中安排,从2013年起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崇州市对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新型职业农民,在配方肥等农资购买方面,享受小春作物每吨600元、大春作物每吨1400元的财政补贴政策。全省试点县在财政支农项目、小额贷款、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农机购机累加补贴、土地流转、税费减免、营销推广等方面均给予了大量扶持优惠政策。从上到下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的出台,为下一步推进全省试点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支持氛围。
有的放矢,培训效果立竿见影
今年1月,蒲江县王店村柑橘种植大户杨理林成了当地的“红人”:为各地区果农培训制作的PPT教案得到中央农广校专家调研团一行的高度赞赏,还被当地职业技术学校聘请为***科技老师,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51岁的杨理林在2008年以前还是一名种有几亩柑橘的普通果农,由于文化低、没有技术、品种不对路,柑橘效益一直不好。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给予杨理林很大的帮助,通过市、县组织包括阳光工程在内的各种培训,他不仅掌握了柑橘种植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了有关合作社政策法规、组织管理、产品营销、贷款融资、环保、质量安全等知识,还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以及高级农民技师证书。
“掌握了一整套柑橘种植管理技术和合作社相关知识后,我调整了柑橘的品种,改种晚熟杂柑,销量大增。”杨理林告诉记者。
现如今,杨理林牵头成立了九仙果品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社员120户,基地面积达到3100亩,带动蒲江、名山、邛崃等3个市县12个乡镇1230余户果农走上致富路。
勇于创新,探索建立与培育经营主体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崇州市2008年以来,通过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核心,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品牌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等四大服务为支撑的“1+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长效机制,开始了推动粮食规模化经营的实践之路。
“资格等级评价与政策扶持力度相挂钩,调动了广大种植能手、农机手等农业生产能人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吸引了一批返乡农民工、经商办企业等农民重新回到农村专业从事农业生产。”崇州市农发局负责人说,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新型农民,实行科学种田,保障了粮食生产面积不减、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目前,崇州全市已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410人,培养职业农民4500余人,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就业“四化”:就地化、职业化、产业化、组织化,素质和收入都大幅提高。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达4.2万人,占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的26%,农业产业工人收入达7.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