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产量全国第一;柑橘、香蕉、荔枝、龙眼产量全国第二;两熟葡萄、火龙果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短短几年时间,果园面积达到1470万亩,水果产量突破1000万吨,实现总产值200亿元,农民人均水果收入由2007年的300.81元增加到612元。这组数字不仅说明广西水果业的惊人发展,也标志着广西正式跨进了全国千万吨水果大省强省行列。“广西发展水果产业的明显特点就是优质果品增多,错季上市,农民抢到了市场的好价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谢泽宇说,“广西实施水果业‘优果工程’,以优争大、以优争强,在水果成熟期上,突出抓好特早、特晚和特优的‘三特’水果。在品种结构上,促使优势品种向区域集中,形成名优特稀集群生产,实现了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果品产销新格局。”
错季果特色果抢占市场卖得俏。什么季节收获什么水果,这是植物生长收获的自然规律。然而,这种惯例已被现代新型农民掌握的科学技术打破。广西水果产业实践表明:在果品成熟期上,抓住两头,控死中间,栽种和培育“特早、特晚、特优”果品果树,能够使广西的部分低产果园脱“贫”致“富”。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位于深山峡谷的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柳羊村。村头垫起一块空场,自发兴起芒果市场。村党支部书记韦欣介绍,这里既是柳羊村也是广西农垦阳圩农场所在地,总共种植芒果2万余亩,一年产果7000多万吨,每天批发芒果300多吨。市场上悬挂着“中国首家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芒果生产企业”的标牌,显示着这里的芒果既鲜又甜。拿着又大又黄的“台农1号”,村主任韦寿荣说,这里的芒果全部套袋不打农药,也不使用化肥,追肥用的是牛羊粪,口味甜纯,咬一口犹如蜜一样。过去水果随季节收获,现在水果收获随人意愿。阳圩农场生产经营部主任覃贤宁说,现在收完第一批芒果后,掐算着时间控制花蕾,把果树产果的时间控制在农历八月十五,这样错峰上市,芒果每斤可卖到7~8元。柳羊村60多岁的果农农荣合刚刚把摘下的芒果送到运输车上,边数钱边面带笑容地告诉记者,家里种了10亩芒果,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两口套套袋、施施肥、浇浇水,这10亩芒果盛果期一年就能收入五六万元。
据了解,在更换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广西14个地市100多个县区,各自因地制宜开发适销对路的珍稀水果,实现特色更特、效益更好。南北葡萄产区在扩展面积的同时,推广一年两熟技术,岁末时节鲜葡萄上市在全国少有。高海拔低纬度的乐业县将北果南移,建成每年八九月上市的早熟猕猴桃基地,在国际市场抢占空档,卖出每公斤40元的高价。灵川县、兴安县在西番莲这一“南果”北移上取得突破。防城港、钦州、北海沿海三市引种台湾莲雾、无核荔枝、香水柠檬等稀有名贵品种,也已形成规模基地。近年来,经过各地的精心改造、培育和嫁接,广西全区水果优良品种覆盖率由10年前的60%提高到当前的90%,集群“脱胎换骨”,形成了特色为主、优品突出、品种繁多的新格局。目前,柑橘在全区形成8大特色产区,香蕉形成20个优势基地,这两种大宗水果产量从10年前405万吨增加到现在670万吨,其中蕉类产量几乎翻番。
更新改造一亩等于新种三亩。广西山多地少,发展水果业与粮食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如何解决好既发展水果业又不与粮食争地的问题呢?广西自治区水果总站站长李标说:“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粮经争地矛盾的加剧,广西水果产业的发展一直坚持新种上山不占田、老园更新稳面积这样一个理念。”今年8月,在平果县果化镇龙何火龙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满山遍野布满了火龙果树,虽然火龙果树都生长在石头缝里,但有的怀抱花蕾,有的开花结果,长势喜人。果化镇副镇长邓卫灵说,过去这里是一片石漠化非常严重的荒山,人们曾在这里试种过玉米、茶叶等作物,遇到天旱颗粒不收;现在栽上火龙果树,既封锁住了石漠化,又能使果农增收。站在一旁的果农陆文恩说,通过土地流转,他租山地种植了25亩火龙果,现在果树已有四五年的树龄,第一批果收获5000斤,第二批能收获1万斤,一年能收获12批,按平均每斤5元计算,一年可收入20多万元。“加快低产果园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广西水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广西从水果大省向水果强省转变的关键环节。”李标介绍说,“优果工程”的实施,使广西各地的果园由“低”转“高”,达到了减地增产的效果。果园的优化升级,果品的结构调整,使广西的水果业日益壮大。贺州、钦州等地市通过科学布局,统一规划,很快完成了“改低创高”果园200万亩,增产水果50万吨。玉林、贵港等地对低产荔枝、龙眼果园,采用高接换种的方法,调整果品成熟采摘期,变成早熟和晚熟品种,收到增产提质的双重效果。百色市把10多万亩芒果传统品种换成新品种,每亩产值从2000元左右增加到5000元以上。农民高兴地说:“改造一亩,等于新种三亩。”
土地流转带来规模化经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这是让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靖西县南坡乡党委书记张国康说,南坡自然条件恶劣,耕地面积少,水源缺乏,多年来群众只能在石缝地里种玉米维持生计。2007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探索石旮旯地经济发展之路,发展果园7500亩。来到南坡乡荷郎村,记者看到群众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果树,树上挂着果子。目前全村水果种植面积为1180亩,主要有脐橙、夏橙、蜜柚等,2012年水果产量达400多万公斤,产值1200多万元。实行土地流转,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使广西的水果业不断朝着规模效益型发展。广西金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义贞介绍,过去,金穗香蕉园也是个小果园,通过土地流转现在覆盖了定江村中的4个自然屯片,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使1040名农民成了香蕉园的产业工人。
“规模经营后,公司对每个蕉园实行生产管理统一,水肥喷施统一,技术推广统一,采摘销售统一,以此保证生产的香蕉品质统一。”卢义贞接着讲述了规模经营的好处。金穗香蕉园的集约化经营,既避免了单门独户种植香蕉难以抵抗市场风险,又解决了推广实用新技术难题。上万亩的香蕉基地,一座拥有十几个房间的“科技小院”,下榻着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多项实验室里的香蕉高产高效先进技术在这里开花结果。专门研究“香蕉根际调控”课题的李宝深,一年往返奔波公司31个分场,实地进行研究试验,不仅使香蕉生长期缩短几个月,产量提升近20%,而且还推动香蕉果品成熟期前移,使应市期从原来4个月延长到8个月。在定盆屯的香蕉园,记者看到广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口天然泉水井,万亩香蕉标准园研究启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灌溉相比节水70%,节肥50%。村民马昭兴把家里原来分散的20多亩地全部流转给他人。去年6月,他带着老婆孩子承包了68亩蕉园,当年香蕉丰收,夫妇俩半年赚了6万多元。
精深加工拓宽市场营销渠道。荔枝干、龙眼干是广西传统的初级加工果品,量大价低的同类国外产品涌入后,市场曾一度被“洋果”挤占。广西的水果业如何站稳门前市场?这个难题曾一度把广西的诸多水果骨干加工企业“逼上梁山”。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一时间在广西的水果诸多加工企业中形成共识。绝大部分厂家纷纷将原料果由普通的禾荔、黑叶荔改为核小肉厚的鸡嘴荔、香荔,抢占高端市场,这样做虽然成本增加,但却能卖出比原来产品高出一倍的价钱。一些企业主动在龙眼干加工上改进工艺,采用新型热风逆流干燥技术和配套机械,加工出的果品外观着色均匀,干燥恰到好处,质量高出一筹,在市场成为抢手佳品。也有的企业在巩固罐头、果干、果脯等加工的同时,还下气力研发出果酒、果汁等新产品,以此拓展市场销售新路。
广西水果业精深加工链条的延伸,不仅解决了一些水果保鲜期短难以存放的问题,而且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攀亲”。通过招商、展销、合作等活动,近几年,广西的水果业累计吸引150多家企业前来投资,先后在浦北、北流、平南、大新、平乐等地建立30多个年出口量近50万吨的生产加工基地;在防城、钦南、邕宁、岑溪等地建立30多个特色果品基地。同时区内众多小型加工企业经过合股经营等形式提档升级,使30多家果品加工企业晋升为省级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从40多万吨提高到60多万吨。广西的水果依靠品质在市场上创出了声誉和品牌。各地分别从果品采摘后的处理入手,共建成香蕉、柑橘、荔枝等采后处理生产线1307台(套),年处理能力达到401.06万吨,年实际处理量为217.97万吨,全区水果采后处理率为21.14%。并结合出口基地建设,累计建成果品分级示范基地50多个,机械分级生产线50条,果品分级率从10年前10%提升到现在50%。还结合商品化处理,改进催熟和保鲜技术,促进水果出口和远销,标准纸质包装率从2002年10%提高到现在60%,既改进外观,又提高卖价,还打造了品牌。目前全区63个水果产品评上“广西名优产品”,10个产地评上农业部名优基地,优质果品率从30%提高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