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在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跨上1.2万亿斤台阶、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之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依然不减。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最大亮点在于粮食生产实现“开门红”,春播面积扩大,夏粮长势良好。
种植面积是粮食产量的基础。今年国家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加之市场粮价基本稳定,农民种粮有积极性。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万多农户种植意向调查,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0.2%,小麦增长0.7%,玉米增长1.9%。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截至目前,主产区苗情良好,特别是占全国小麦面积四成以上的河南、山东两省苗情明显好于上年;东北地区春播已经展开,墒情好于去年。同时,各地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黄河及长江流域棉区减棉扩粮,华南地区减糖扩粮,长江下游地区减油扩麦,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扩种薯类。
今年春季粮食生产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有新举措,不少新型主体重视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生产转方式初露端倪。1月份,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随后,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山东高青县索家村禾野蔬菜合作社理事长王安民是马铃薯种植大户。两个月前,他新上了一台多功能马铃薯播种机,“很方便,2小时就能种完,工作效率是人工播种的几十倍。机播深浅一致,株距准确,覆膜严实,每亩能增产四百斤,5月份就可以成熟收获。”
农业的好形势也为管理通胀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CPI指标的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价格决定,农产品又是食品的主要来源。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142亿斤,主要农产品库存充裕,有的达到历史高点。总体看,粮价、猪价、菜价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
“稳定经济增长首先要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否则就可能出现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表示,当前,良好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为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物价增幅不突破上限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目前的形势看来,国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经济增长的促进和社会就业问题依旧依靠着它来持续运转,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为国家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抗下城乡发展的乡镇化的就业几率,是国家目前无法或缺的一个项目,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一个基础,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将农业生产这一项目持续发展起来,也许将是国家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