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关注农民 > 乡村“都市”:不走工业化道路 返回首页

乡村“都市”:不走工业化道路

时间:2012-08-22 14:35来源: 作者:收藏

  作者:唐小晴 刘柱 

  “以前总想要住城市里的大房子,自从政府给村里改造建设后,我们的生活比城里人还滋润。”说起现在的生活,家住湖南长沙望城区白箬铺镇、70岁高龄的彭锡君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5月20日,记者跟随“第九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合采访团”走进被誉为乡村“都市”的长沙“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点--长沙望城区白箬镇,探访当地村民的“两型”生活。 

  白箬镇黄泥铺村地处望城区西南角,2004年前还未摆脱“贫困村”称号,但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透过车窗看到,笔直的马路贯通整个村庄,所有房屋都是青瓦白墙和深褐色木制门窗,马路上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格外打眼。清脆的小山、碧绿的湖水,加上悠然的垂钓者,俨然一副世外桃源之景。 

  现年70岁的彭锡君老人是多年的老党员,他见证了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三年前,我们村房子都很破旧,环境也不好,鸡鸭到处乱飞。”彭锡君说,现在通过新农村建设,空气好了,交通方边了,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国家出一部分钱帮我们建新房,自己也出一部分。房子好看了,住得也舒服,何乐而不为呢。”彭锡君笑着说,以前农民种地还要上缴农业税,现在国家对农民进行补贴,激发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补助哩。” 

  文玲辉是黄泥铺村腰鼓队的组建者,闲暇之际经常带领村中妇女在广场跳舞。“现在的村里民风淳朴,日子平静,组建腰鼓队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帮助她们开阔视野。”文玲辉透露,她还想发动村里的妇女组建民间歌舞团,号召农民健身。 

  在光明村,记者也见到了同样的景象:“清一色”的青瓦白墙,清澈的湖水荡漾着波光,三五成群的农民带着斗笠在田间劳作。 

  见到文瑞兰时,她正在清扫自家的房子。见到记者前来,她连忙放下手中的扫帚,将客人引进屋内,热情介绍起来:“这是无油烟厨房,村里都是统一的,看起来美观大方,足够给面子。” 

  文瑞兰家的面积约有百余平米,大门两侧都建有车库。说到此处,文瑞兰颇为自豪:“光明村可以称为别墅村了,很多人都羡慕。” 

  从小生活在千龙湖畔的邓茶香之前在广东打工,如今已成为千龙湖集团的一名员工。“我每月收入1600元,又能照顾家人,比在广东打工强多了。” 

  近年来,作为湖南“两型社会”示范点,湖南望城区以“建设省会新城区”为目标,凭雄厚的经济实力,统筹交通、能源、教育、卫生、商务、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镇乡村对接,全县累计完成社会资产总投资78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经济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点。 

  望城区委书记、区长谭小平表示,今后,望城发展将以保护环境为重点,凸显生态旅游,不走工业化道路,真正做到“两型”新农村建设,树立榜样。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