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关注农民 > 从农家娃到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返回首页

从农家娃到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时间:2012-10-12 19:01来源: 未知作者:孟枭收藏
    http://nmsc.org.cn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幅《新的乐章》照片(如图),曾获“奔向奥运的北京文明摄影艺术展”金奖。它取材于6年前,北京金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顺义金汉绿港家园小区一区施工工地的日出。如今坐落在水清、岸绿有顺义母亲河之称的潮白河畔,拥有63万平方米的绿港家园小区已基本建成(5个小区其中4个已入住)。该小区服务设施齐全,是全市少有顺义独此一家地热供暖,并荣获“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称号。
    话还得说《新的乐章》这幅照片,它出自荣获北京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2009年全市15名)李宗印勤奋之手。在京郊顺义区繁华的城区或者某个偏远的乡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脖子上挎着相机、肩上背个大挎包的中年男子,每当他认为有意义或有趣的场景,哪怕是拆迁后留下的一颗树、一段残墙,就摁下快门,精彩的一幕幕全部摄入了他的镜头。他就是顺义区政府办公室专职摄影工作者李宗印。
    李宗印来自潮白河畔村庄的农民之子,自幼喜欢摄影艺术。但他生长在一个淳朴清贫的农民家庭,靠吃贴饽饽棒渣粥长大。由于经济条件较差,从小连照相机啥模样都很少看见,更甭提将来能当个专职摄影师了。1975年,由于他品德出众,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被留在沿河中学任教。3年之后,镇里(当时的公社)成立文化站,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缺人才,又把他调到镇文化站任站长。当初文化站“一穷二白”,没能力买照相机,李宗印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普及群众文化工作中去,一干就是6年,直到1984年,镇里才投资百余元为他配备了一架“120”照相机。这虽然是极普通的照相机,但对李宗印来讲,却已经够“先进”很满足了。于是他到市里新华书店买来十几本有关摄影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的阅读,遇到一些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就经常到市里区上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从此他开始正式地学起了摄影。童年的农村生活为他积累下较多有用的摄影素材,河边放羊就心奇的看着、观察着蓝天下白云飘动,蚂蚁搬家走路,蜻蜓怎样点水,河水的流动,水中小蝌蚪的嬉戏,人字“队形”大雁从头顶飞过……他的取材十分广泛,坦荡无垠的麦田,葱茏茂盛的树木,层峦叠嶂的山峰,憨态可掬的顽童,白发苍苍的老人,劳作不息的村妇,都成了他镜头里的素材。其作品,可说得上是原生态的,纯粹朴实就像没撒过化肥的庄稼,而他还原了这些艺术的特质。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一天得跑多少个地方。辛勤的汗水结出了可喜的果实。当年,他就有8幅新闻照片首先被《京郊日报》采用;《独角兽》被《法制日报》专栏刊头采用,一直延续使用长达十几年;《母亲的骄傲》被《人民公安》杂志采用……在以后的20多年里,相继有作品千余幅在全国40多家报刊杂志选用,有100多幅作品在全国各类摄影比赛和展览获奖。2006年,出版编辑《摄影基础知识》,2007年的作品《东扩序曲》入选《中国摄影艺术年鉴》,2009年荣获“中华和谐”艺术之星称号,同年还先后获得北京市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辉煌60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学者贡献奖。1995年以来,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顺义考察期间负责摄影工作。1996年以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瑞典前首相佩尔松、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朝鲜前总理姜永柱等外国领导人在顺义访问期间负责摄影工作。2000年后,李宗因作品先后在新加坡义安图书馆、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厅、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展。
    面对成绩,既让李宗印欣喜,也使他不断地思考:摄影作品必须根植于生活,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于是,他选准了坚定不移地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这条路。他认为生活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之井,永不会干涸的。当时,沿河乡(现李桥镇)敬老院是全国一流的敬老院,多次受到国家民政部和北京市民政局表彰,老人在这里生活得十分幸福。李宗印听母亲讲过,书中读过,从各种媒体看过旧社会农民的苦日子,人老了就更甭提了,后来他就给自己立个规矩:每月到敬老院看一次老人,和老人聊天、下棋,给老人洗过衣、端过饭菜。日后他便对老人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发现老人们对现在的生活十分知足。有一次,一个年逾七旬的老太太高兴地特意买来一件花色连衣裙穿上了,李宗印深受感染,当即拍下了《老来俏》这幅照片,后来被十几种报刊杂志选用。敬老院不仅有丧偶的老人,也有老夫老妻双双来到敬老院的,有一对老夫妻过77岁生日时,敬老院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美酒和丰盛的菜肴,老两口在酒宴上推杯换盏,十分兴奋,李宗印当即拍下这精彩的一幕,《老来福》随之见诸于多种报刊。镇敬老院把老人们的生日都记在一个本子上,谁的生日到了,敬老院准会提前给想着,有对老姐俩过生日时,敬老院特意给她们做了顿长寿面,一位老太太吃着吃着不禁泪流满面,咋回事?原来她想起旧社会自己过生日时流落街头乞讨要饭的场面。李宗印动情地拍下了《苦辣酸甜》这幅照片。这一组三幅表现敬老院生活的照片寓含了深刻的现实意义,虽没有千言万语,但却实实在在地歌颂社会主义制度。后来,这组照片经《中国日报(英文版)》刊登后,被中外十余家报刊转载并获奖。
    李宗印的摄影作品不仅朴实、深刻、角度新颖,而且感情真挚,特别讲究用光,无论为人物或景物拍照,他的顺光、逆光和侧光都用得恰到好处。有此他来到燕山支脉脚下的焦庄户村,准备拍摄日出的景象,为了拍摄到最佳的照片,夜里12点多钟,他在向导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攀登,爬到了村东的高山上,又发现了一座更高的山峰,于是不顾劳累又奋力地去攀向另一座山峰,真可谓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就这样,连续登上了三座山峰,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角度和最佳的时机,他拍摄出了一幅层次清晰、光线分明的照片《层峦叠嶂》,这幅经过艰苦跋涉获得的作品于1997年荣膺了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北京长城摄影大赛”一等奖。
    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已经过去3年。然而,申办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2001年3月,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北京市考察奥运项目的比赛场地。其中,顺义区的水上项目举办地,是重点考察对象。此时的潮白河已经干涸。河床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北京奥组委的有关人员看到此景,心里正在打鼓,在这样的场地办水上项目,能否取得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同意?陪同考察的顺义区的领导看出了奥组委有关人员的担心。在休息室里,区领导拿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宗印在潮白河有水时拍摄的潮白河碧波荡漾、河岸上柳树成行、人们在河上泛舟的一组照片。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成员看到这组照片不禁惊诧道:“原来过去的潮白河这么漂亮?!”经过引水再现潮白河原貌等一系列措施,顺义申办赛艇、皮划艇、马拉松游泳等水上项目基地顺利地通过了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考察。可以说,李宗印那些潮白河原貌的照片为顺义的申奥工作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撰写的数万字的摄影笔记,数万张底片,《李宗印摄影集》获得国内外同行好评。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征集,参加国外洲际展出,有的选入《中国人体摄影年鉴》。李宗印先后赴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进行摄影创作,这个土生土长的艺术家正在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