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切实重视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婚恋问题的提案
民革中央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农民工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对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有调查显示,目前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农民工总量的60%,其平均年龄为26岁,其中80%处于未婚状态。这意味着数量过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将要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解决成家、立业、生育以及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工作、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从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婚恋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1、择偶模式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难。由于经济基础差,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将婚恋问题暂时搁置。而婚恋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使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更难以找寻合适配偶。
2、工业区规划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严重。工业区位置偏远、分工明确及具有集聚效应的特点导致区域内部男女比例失衡,使未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找寻合适配偶。工业区功能设计单一化所导致的医疗、交通和住房等配套缺乏等问题,也给已婚农民工带来了家庭安置的困境,夫妻两地分居现象普遍。两地分居使婚姻诸多功能不能正常实现,导致婚姻危机不断。有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群体的离婚率远远高于全国离婚率的平均水平。
3、子女教育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所在城市户籍,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福利待遇,其子女教育成为一大问题。很多有子女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将孩子交给父母、其他亲属或者别人负责,又造成“留守儿童”现象普遍。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劳动用工监管,保证正常休息时间。建议政府对各企业、工厂加强监督,促使他们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让新生代农民工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休息、娱乐并考虑婚恋问题,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不受侵犯,使他们有经济能力和异性交往。
二、强化劳动合同长效机制,促进稳定就业和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这为他们的婚恋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择偶难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企业强化劳动合同的长效机制,使企业与农民工在劳动合同中尽量建立长期的劳动关系,并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劳动保护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在城市稳定就业基础上的稳定生活。
三、完善政策环境,加强社会保障。建议积极稳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户籍制度上附加的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制度。逐步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工的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享受与市民平等的福利待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为他们顺利恋爱婚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的工业区的社区建设。各地政府在工业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融入社区建设理念,努力建设行业多样、基础设施齐备、男女工种比例趋于平衡的“工业社区”,扩大其交友空间和择偶机会。政府应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工厂、社区和社会各界举办形式多样、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文体活动;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建立并免费开放职工俱乐部、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结识的机会;社会各界应支持公共服务机构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婚恋服务,经常为新生代农民工举办相亲活动等。
五、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婚恋心理冲突的认知与调控能力。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培育健康的婚恋心理是收获幸福爱情和美满婚姻的重要条件。政府、企业、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应发挥各自优势,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引导其提高自身的认知与心理调控能力、对心理冲突的认知与调控能力,缓解因婚恋进展不顺产生的压抑感、挫折感和自卑感等心理问题,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看待婚恋问颢,正确处理婚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