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关注农民 > 农民工进城热潮催生文坛“民工热” 返回首页

农民工进城热潮催生文坛“民工热”

时间:2013-10-31 08:58来源: 解放日报作者:cym收藏
  他们搭不了城市的“色调”,褪了色的衣服常常蒙着一层灰;他们合不上城市的节拍,往往蹲在街头吃饭,扛着又大又脏的蛇皮袋……就是这群城市里随处可见、却又常常被视而不见的农民工,近来正渐渐走入作家的视野。上述这些图景,也随之频频跃入书刊,甚至成为文学期刊夺目的封面。
  从他们的背井离乡,到打工、生活、安家;从他们为建设城市新貌所淌下的无声汗水,到“进城”之路上的种种艰辛与酸楚。关注农民工生活的文字记录,在文坛上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民工热”。
  透析文坛“民工热”,更是耐人寻味。
  文坛骤起“民工热”

  今年1月,一位民工坐在路边啃馒头当午饭的照片,出现在《小说月刊》的封面位置。照片中,年轻的民工身穿被油漆沾染得斑斑点点的衣服,手捏着5个大馒头,正狼吞虎咽。面对镜头,尚显稚气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来不及吞咽的馒头从嘴角两边溢出。鲜亮的青春和一望而知的困苦,形成了巨大反差。
  文学期刊的封面常是“阳春白雪”,如今引入“下里巴人”,是作秀,还是艺术对生活的关照?
  《小说月刊》副总编辑冯敏说,用民工照片作封面不是故作姿态,而是表达文学必须反映生活现实的主张。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之一,同期的《小说月刊》还刊登了罗伟章创作的小说《我们的路》。小说中农民工“大宝哥”进城打工多年,忘了妻儿模样,春节回家却买不到车票,只能以冷水泡方便面度过除夕之夜。16岁的同乡“春花”沦落为洗头房小姐,未婚先孕,孤苦无依。这部描写农民工在金钱和尊严面前痛苦抉择的小说,引来了读者强烈的反响。
  不约而同地,今年伊始,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第一部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刘书宏的《盲流》问世。2月,著名作家刘庆邦推出新书《红煤》,这曲农民工心灵畸变的哀歌,被称作中国的《红与黑》。小说的主人公宋长玉从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不择手段向上爬,当上了村办小煤窑的矿主,在城里买房、过户,做了城里人。然而,随着金钱滚滚而来,宋长玉的欲望急剧膨胀,作恶多端,小煤窑的塌陷很快成为他人生的灭顶之灾。生于河南农村、曾当过矿工的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用主人公从农民工到小煤窑矿主,又到矿难后逃逸的经历,表达了对“煤黑血红”的深刻反思。
  朝这股农民工热潮赶来的作家,还有贾平凹。目前在全国“两会”期间,他透露说,自己在写一部农民工题材的小说,描写这群人的生存状态和矛盾困惑。
  此外,从白连春的《静脉血管》、荆永鸣的《北京候鸟》,到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些作家笔下的“民工主角”们,也都承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伤痛,却又不时呈现出生命的弹性和张力。
  于是,我们发现,原来曾经游离在作家视野之外的农民工的天地,正在从“被遗忘的角落”,渐渐变成热点、焦点,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农民工们进城后的悲喜剧,他们生存的艰辛和心灵的困惑,他们的渴望和迷茫,被凝聚成一部部真实而震撼的作品,使文坛演绎出这股方兴未艾的“民工热”。
  文坛“民工热”,折射农民工五大困境
  文学来源于生活。

  书评界人士说,“农民工文学”所触及的正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焦点:“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
  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去年的研究报告,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达21%,1亿左右的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岗位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与此同时,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同种岗位工资差距的形成因素中,对农民工的歧视因素达39%;拖欠工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超时劳动得不到应有报酬;在所在的城市不仅没有选举权,更被视作社会不稳定因素;子女入学无门,医疗缺乏保障等等。
  跨入城市文明的庄稼人,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他们的现实,混合着生存的焦虑、身份的焦虑、话语权的焦虑。他们的汗水、泪水,折射出这一群体的诸多困境。
  困境之一:工资清欠难
  “欠薪”二字似乎是农民工心头长久的“痛”。近年来,尽管各地清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拖欠事件依然屡见不鲜。每到年关,当多数人在暖意融融的家里感受亲情的时候,在城市的寒风中仍能看到农民工们为生计而匆匆奔走的身影。
  一组数字令人揪心:目前,全国农民工工资拖欠总额仍达到1000亿元,其中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为72.2%,仅有6%的农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
  困境之二:儿女求学难
  “爸妈到哪儿,我就跟着到哪儿上学。”“爸妈最愁的,就是求人让我上学。”“我们的学校一直在搬家,教室是租的,越搬越远了。”
  ……
  孩子们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民工的忧虑。
  2001年,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两个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然而,流动少年儿童的就学困难依然不小。一方面,受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公办中小学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时,流动儿童上公立学校,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费用。另一方面,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数量严重不足,而一些适合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需求、收费低的民办简易学校,在一些地方却得不到承认,不能办理合法的办学手续,处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状态,有的被强行关闭。
  困境之三:游离于社保“安全网”外
  春节过后,求职热潮涌动。笔者走访了一些劳动力就业市场和职业介绍所,但见里面挤满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面对满眼的招聘信息,他们却一脸迷茫:一来是许多单位都不接受单个农民工就业,要求有劳务公司介绍;二来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岗位虽不少,但门槛不低,岗位技术要求也较高。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的难度很大。
  为了方便求职者找工作,有的地方发布了“求职地图”,并配有“岗位竞争激烈指数”。但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来说,平常不看报,也没有电视可看,更谈不上上网,难以获得“地图”信息。有的人即使知道消息,也觉得对自身求职没有太大的帮助。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海说,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3.7%、10.3%、21.6%、31.8%和5.5%;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分别为2.9%、3.1%和5.6%。大多数农民工仍游离于社保的“安全网”之外。
  困境之四:精神家园在何方
  精神苦闷、渴求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民工这方面的种种需求,也难以获得满足。
  菜农陈军的出名,是因为他在自己不足十平方米的窝棚里办起了一条“烦忧热线”。一年多来,他接到1300多个来自农民工的“烦忧”电话。看到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提“幸福指数”,陈军想知道,有人研究过农民工的“幸福指数”吗?他总问,“幸福指数”离开文化生活能行吗?
  一项调查表明,部分地方的农民工已经建立了同乡会、农民工协会、打工者联合会等自发组织,打工文学、打工杂志和打工者艺术团以及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也在一些地方出现。但相形之下,一些部门和地方为改进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所采取的措施,力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
  困境之五:“无根的新市民”
  在上述困境之外,一个新问题正悄悄浮出水面。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已返回农村,随之构成外来工主体的,越来越多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离开农村时的年龄平均年轻了近10岁,除了户口簿上的“农业”二字,他们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已无关联。家乡对他们来说,不但是“没有电视,卫生设备差”,而且“连朋友圈子也没有了”。
  这些从学校到城市的年轻人,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农村是回不去了;但他们的根又不在城市,无处落脚,没有归属感。对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萌动着的现代意识,滋长着的各种需求,比之第一代农民工来得清晰而迫切,而现实生活则往往使得他们感到更多的无奈和困惑。
  关注农民工,不应止于文学,更应是社会的普遍道义
当作家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时,文学的道义得以彰显。弱势关怀或人文关怀的背后,折射的是当代作家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沉思考。
  相比当下那种无病呻吟的“尿布文学”,那种孤芳自赏的“概念文学”,那种用“身体写作”吸引眼球的东西,如今出现的文坛“民工热”,那些记录农民工生活的作品,无疑应该得到更多的尊敬。
  然而,责任感不应止于文学界。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不懈努力。关注他们的命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关注我们国家的命运。
  所幸,一个又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传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务院颁布了七大政策,包括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将其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纳入所务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其提供相关公共服务,保障其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等等。
  ———在目前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委员们关注农民工群体,提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应从法律法规上彻底解决;建议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工资账户”,保障其工资支付。
  ———3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宣布,将在2006年为农民工办十件实事,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显而易见,农民工问题正得到高层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各种政策的颁布,对农民工和整个社会来说,无疑都是福音。
  有了政策的保障,仍然需要唤起社会的继续关注和理解。如何将文坛“民工热”传递下去,让每个城市中享受到农民工劳动成果的人,都能了解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文坛、歌坛、影坛,乃至老百姓的“畅谈”中,再多一些“民工热”,多好!(文/陈俊B)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