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高楼,宽敞平整的路面,川流不息的长龙……走在城市街头,许多人会沉醉于都市的现代与繁华。然而,在感受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向他们——为了城市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农民工致敬。
农民工,是那些拥有农业户口,却在城市里从事非农业工作的群体。农民工这一名词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时代因素。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他们满怀理想,在公共设施完善、生活条件便利的城市努力打拼,可是,由于多数农民工缺少一技之长,加之我国实施多年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对他们来说,无法享受城市的各种福利和待遇,甚至找不到安身之所和栖息之地。
追求更为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个体内心最为朴素的愿望,也更应该是社会赋予每个个体的权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关注农民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解决农民工问题,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因此,对政府而言,应该探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户籍”壁垒;同时,调校政策的天平,加快小城镇建设,让机会、人才、资金等资源更多地向乡村集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真正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对农民工而言,应该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努力提高文化技能,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创业创新活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让辛勤劳作的农民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更多平等就业的机会、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农民兄弟姐妹的心声,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
请给农民工多一些关爱
大多数城里人,上溯三四代,都是农村出生,都是农家子弟。现如今,不少城里人染上了市侩病,歧视、轻蔑甚至欺侮为城市建设辛勤劳作的农民工。
其实,城市生活早已离不开广大农民工了。假设有一天,农民工全体离开城市,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没有菜农卖菜,没有粮食、副食品的供应,饭店、商家纷纷关张;居民区里没有保姆,脚手架上没有民工,生产线旁没有装配工;满大街垃圾堆积如山、却无人打扫……
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农民工在城市更多的是做很多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累、重”活,薪资微薄、待遇较差且受管制较多。可他们不叫苦、不叫累,不怨天尤人,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护。尽管有些人伤害农民工是“无意识的集体行为”,但作为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基本道德,对农民工白眼相加,恶言相向,利用权势进行刁难、欺侮更是不该。
给农民工多些关爱,政府责无旁贷。政府要严格法律法规,积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损害农民工的行为,及时制止,加以纠正;既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关心精神文化生活。让每个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者在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下,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汪雄飞)
百姓说事:几位农民工的生活印迹
这支人数基本稳定在7人左右的农民工小组,奔波于德令哈市各大建筑工地,来自德令哈周边农村和西宁山区,最大的52岁,最小的37岁。他们抛家舍业出来打工,是因为种地已经无法维持生计,于是,将那不多的几亩田地或租或送或荒。
曹进山是这支队伍负责人。来自西宁湟中县脑山地区,来德令哈租住在城中村甘南村一间土坯房中,主要在建筑工地做木工活。由于这几年德令哈建筑工地多,从每年4月份到11月份间,将生活成本除去,他能挣到5万元左右。因为老板每年都会在过年之前把工钱结清,所以他没担心过工钱。这一点值得他欣慰。
然而,他现在已经37岁了,和在家放羊的大哥一家人住在一起,条件很差。在最适合结婚的年龄他没能娶上媳妇,现在年龄大了,更找不到合适的了。每年5万多元的收入,回家花去一些也剩不了多少,加之农村结婚费用基本已经达到10万左右,也结不起婚。如今,他基本上已经放弃了结婚的念头。
42岁的工友张秉才,也没有能娶到媳妇。
从湟源山区老家来德令哈打工近10年的李广禄,在德令哈城乡接合部的村子里买下了一座院子,户口也转到了这个村子。然而,大儿子患有“癫痫病”,不能干活。老李也曾带着大儿子在工地上干过,但突然病发差点从楼上掉下去,事后,老李再也不敢带着大儿子干活了。小儿子腿有点瘸,跟着老李干活,倒是个好劳动力。李广禄最发愁的就是两个儿子的婚事,自己也快50了,面对未来,他的压力依然很大。
曹存安是德令哈市尕海镇人,前几年就把20亩土地流转出去,开始在市里建筑业打工。去年,老曹干活时,由于塔吊司机的错误操作,被一摞木头方子砸中,从4米高的墙上掉下,当场口中流血。万幸的是,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大的损伤。在家足足静养了3个月,耽误了不少工钱。幸好包工头人好心善,除了给他掏了医药费,另外还给他了***补偿。翻过年,养得差不多的老曹,又拿起了工具每天又在建筑工地上忙碌,因为他有三个孩子需要供养。今年,老大考上大学了,这既让他高兴,又让他发愁。因为4年读书费用不会低,他必须一锤子一锤子地敲出来。
这支小组中的民工们,家庭情况基本差不多。还好他们都学会了一门技术,工资不算低。但是他们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在这行里已经属于年龄偏大的。由于能力所限,他们找不到相对轻松一些的活。年龄都在增长,体力日渐衰老,以后的日子,比如,给孩子娶媳妇,自己的养老,自己的生活来源,都是一个很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