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资讯 > “卖难”之后要闹个明白 返回首页

“卖难”之后要闹个明白

时间:2012-06-04 15:40来源: 作者:收藏

本报记者 宋国刚

  前几日,新京报、燕赵晚报等媒体关注了著名的中国雪花梨之乡——石家庄赵县的梨滞销事件。据报道,该县有超过10万吨的梨仍在冷库中储放,如今即便赔钱甩卖,因为季节等因素,收购者仍是寥寥。
  今年以来,此类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全国的棉花、山东的地瓜、南方的樱桃……都存在这种问题。收获时农民盼高价,深挖洞、广积粮;想要出手时,却发现曾经蜂拥而至的买家不见了,能够保本且略有盈余的价格也跌惨了。
  待价而沽的农民损失惨重!
  媒体在采访赵县梨农时,一梨农的话有一定代表性,但听起来让人心酸。“贪嘛!2010年梨价较高,2011年梨大丰收,当时各个冷库都爆满,大家都在等,都幻想着能等到更高的价钱,但最终等来的是一盆凉水。”
  面对变化莫测的农产品市场,农民待价而沽的代价实在有些大,为啥?
  农民没有能力,这是由农产品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农产品大都属于鲜货,贮藏起来很麻烦,成本非常高,且存在腐烂、变质等风险。另外,作为商品,有些农产品有很强的替代性,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以梨果为例,如果价格太贵,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别的水果来替代,少吃,甚至不吃。
  农民没有资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农民目前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仍是弱势的,整个农业产业也是弱势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大市场、大资本的年代。“卖高价,多赚些钱”是很朴素的想法,谁都可以理解。但这种想法如果放在当前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就有些苍白了。市场是无情的,是讲究优胜劣汰的,是不同情弱者的。也许有人会问,这两年的大蒜、白菜、大葱等不都是因为有人囤积,而价格大涨吗?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个例而已,这些农产品涨价的背后推手不是存在朴素的“多赚些小钱”想法的农民,而是那些规模大到你不可想象的海量炒作资金,真正的农民并没有从中获利多少。
  农民没有必要。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特性是周期长、收益率低,但相对稳定。“朝秦暮楚”的种养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些年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真正受益的是哪些人呢?是能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农产品也不例外,在没有投机行为存在的状态下,农民只要坚持,肯定能够挣到正常的利润。而投机,也许能风光一时,但爬得高,摔得狠。
  不过当前这种混乱的农产品市场格局,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有关。一个行业即将出现市场风险时,没有一个部门提前作出预判,发出预警,而是任由农民自己折腾。希望能够完善管理,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见性意见,尽可能地避免市场投机行为。也可以建立市场风险基金,顺风顺水时,大家可以投入一部分;出现困难时,可以共渡难关。
  另外,建议农民应该正确认识社会舆论的炒作行为,价格变动越大,说明风险越高,说明这个行业中的市场投机行为越严重,这时农民就要小心了。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