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资讯 > 别让赊销成拖累 返回首页

别让赊销成拖累

时间:2012-06-13 12:31来源: 作者:收藏

本报记者 刘英
  某农资类权威网站调查显示,96.3%的经销商都曾困扰于资金链问题,而赊销则成为资金链断裂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几乎每一位农资经销商或多或少都有多年未结清的“死账”,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更重要的是旧账没有结清,新的欠账仍在不停出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不赊账呢?经营十几年农资的石家庄市赵县经销商赵建平无奈地向记者说:“谁愿意赊账啊,可我不赊就有别人赊,本来竞争就激烈,赊账也算是一种营销方式吧。”
  拿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复合肥市场来说,目前的县级及以上的经销商都从生产厂家拿货,这时候一般都是现款,因为现在的大型企业都不做“赔本买卖”;但县级经销商往乡镇网点“铺货”的时候,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一般都会让其先拿货,再结账。而这几年来,随着乡镇级、村级经销商人数的日益增加,竞争也随之加剧,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新的服务,把肥料直接拉到农户家中、卸到地头几乎是每个村级经销商都做的事,货款就更得等“秋后算账”了。
  于是就有人说:“赊,是找死;不赊,是等死。”随着赊销之风愈演愈烈,众多的经销商们在徘徊中艰难前行。
  在严峻的形势下,经销商们开始自救了,有的人终于“揭竿而起”——2011年2月,广东湛江市的农药经销商们由当地农药协会出面,计划动员湛江地区经销商共同签署“农资现金交易”协议,协议要求,经销商每年拿出10个产品做现金交易(对违反协议的经销商,予以处罚)。第二年继续扩大现金交易品种,比如15个或者20个。如此类推,逐步推进,直到所有产品均实现现金交易,最终杜绝赊销。
  但此事最终却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著名营销管理咨询师赵一沣也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两年,上游农资生产企业整合更趋明显,农资流通领域也在跟着发生巨大变化。对于农资经销商,是否拒绝赊销不是关键,关键的发展瓶颈是:能否摆脱传统的一进一存一销的简单模式,真正实现公司化运作。未来的农资经销商,如果不能实现公司化运作,还是简单的进销存模式,不仅不可能拒绝赊销,连生存都是问题。
  实现公司化运作,也许对赊销来说真的是一味良药,但拒绝赊销在实际市场运作中,不是一句话的事,而是一个经营模式调整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咱们大多数乡镇级、村级的基层经销商来说,难度太大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聪明的经销商总结出了很好的经验——有的人严把质量关,不卖小公司的产品,尽量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畅销品,就远离了赊销;有的人设立专用账本,或者用电脑打出发票来,并让顾客签字,不识字的就让他按手印;有的人建立了销货台账或档案,对每一宗的农资去向都做好记录,为日后遇到的赊欠麻烦做旁证,也为自己日后回访客户积攒了资料;有的人对顾客进行信用分级管理,给赊销的农民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农民卖粮时间和卖粮款到户时间,对有子女在外打工的还密切关注其子女回家时间和往家里汇款情况,以便及时收回欠款。同时,对恶意不还款者则坚决不再赊销,淘汰这些不守信用的客户,巩固有信誉的、信誉高的客户,为其建立“会员档案”,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
  种种办法,都显示了经销商的智慧,更彰显了经销商的信心。只要我们对赊销的危害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防范和应对,就肯定能使农资生意越来越红火。
  马云曾经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对于我们经销商来说,只要我们坚持,就肯定能看到不赊销那天的灿烂阳光。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