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资讯 > 卢龙鲜食甘薯变身“金疙瘩” 返回首页

卢龙鲜食甘薯变身“金疙瘩”

时间:2012-07-05 17:15来源: 作者:收藏

  本报讯(夏红亮)在秦皇岛市卢龙县有这么一些农民朋友,他们打破以往普通甘薯种植加工的传统,发展市场热销的新品种鲜食甘薯,把小甘薯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今年4月份,卢龙县印庄乡杨上沟村的杨爱军,把窖藏的最后1000公斤甘薯运到了秦皇岛海阳批发市场,车还没卸完,就被抢购一空了,每公斤4.6元的批发价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溢”。“这个‘梅营一号’不但果型好,而且起沙、面干、筋少,食用口感好,吃起来有板栗的香味,特别受市场的欢迎。”杨爱军喜滋滋地说,“这不,去年地窖储藏的3500公斤甘薯,年后只去了两趟批发市场,就卖完了。”
  杨爱军从2010年开始试种鲜食甘薯,当年引进的“梅营一号”,亩纯效益达到4000多元。看到销路好,2011年,杨爱军把栽植规模扩大到5亩。“甘薯还在地里的时候,就被批发商订购了,均价在1.3左右,亩效益达到5000多元。”杨爱军对新品种鲜食甘薯种植信心十足。为了让甘薯卖出好价钱,他还建造了两个地窖,搞起错季销售,让小甘薯生出了更多金。
  卢龙县甘薯栽培已有百余年历史,甘薯产业也经历了由小范围到规模化,由低温到鼎盛的过程,到本世纪初已达到34万亩。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以及甘薯茎线虫病、产业链条等因素影响,该县甘薯种植面积大幅压减,群众的种植热情有所下降。为了破解甘薯产业发展瓶颈,卢龙农民在甘薯用途和品种上谋求突破,尝到了甜头。
  这个县的蔡家坟、塔子峪、邵家峪及周边多个村,有多年从事商品甘薯生产、储藏的传统,仅塔子峪村甘薯外销量就达到50万公斤以上,品种以“553”(北京红)为主,价格是普通甘薯价钱的2~3倍。主要销往天津、滦县、迁安及本地的加工烤甘薯和薯脯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生产、储藏、销售的产业链条。
  储藏甘薯也成了当地多环节增收的一大特色。据当地老农户讲,同一个村的不同地方储藏井的深度、气眼大小、温度控制等方面都不同,有不少学问。塔子峪村采取深井储藏方式,大井能储10000公斤,小井在3000公斤左右,部分农户有5~6个井,储藏甘薯10万公斤左右,冬季不封井,随买随取,储藏量大的农户年收入达8万元。
  双望镇刘各庄村种植能手刘中玖还成立了玖英薯业合作社,建造了22个储藏窖,自己发展的10亩新品种紫薯全部窖藏。到目前,刘中玖的15000公斤紫薯已销售一空,全都卖到了北京、天津、辽宁锦州等外省市,净效益达到6万余元,是普通甘薯效益的3倍还多。
  据了解,卢龙县2011年鲜食甘薯产量达到200多万公斤,效益达到500余万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新兴产业。
  感言:卢龙县的农民朋友在甘薯产业发展受各种瓶颈制约的情况下,巧用“差”字赚大钱,值得我们思考。品种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生产的农产品优于其他品种,又能提前上市或延后上市,适应市场需求。时间差。把秋季的大田甘薯储存到来年的“五一”前后上市,成为“稀罕物”,价格自然上涨了。地域差。在当地销售甘薯可能竞争比较大,但卢龙农民将鲜食甘薯卖到了秦皇岛市区,打开了北京、天津、辽宁等外省市场的大门,使种植者多赚了钱。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农民朋友应多开动脑筋,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市场脉搏,转变思路巧赚钱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