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电重启,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管理和体制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离核电重启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福岛事故发生后,中国民众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是:如果这一事故发生在中国,中国的核电站能不能应对?
工作人员在浙江秦山核电站汽轮机厂房里巡检。
核电重启,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管理和体制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离核电重启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2012年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全国民用核实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简称《核安全报告》)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简称《核安全规划》)。对于在运和在建核电厂,《核安全报告》给出了总体“受控”的结论。
而《核安全规划》的通过,则为新建核电站提供了一个前提。根据去年3月出台的“国四条”的规定,在《核安全规划》获准之前,中国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已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但真要获得重启的“路条”,还有一个文件必不可少,就是《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前两个文件解决的是安全问题,这一个则是解决发展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核电业内尚有分歧。
能动与非能动
福岛事故发生后,中国民众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是:如果这一事故发生在中国,中国的核电站能不能应对?
赵成昆说,这个问题的逻辑不是很严谨,因为在中国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小。
福岛事故的发生,有两个重大的外部因素,一个是地震,一个是海啸。前者切断了核电站的外部电源,后者把核电站备用发电的柴油机卷走。致使反应堆在无法得到冷却后升温,进而引发核泄漏。
赵成昆说,中国的地质构造与日本显著不同。日本处在太平洋俯冲带和欧亚大陆俯冲带的交界地带,两者挤压容易形成地震,地震推动海水上升,形成海啸。而中国的核电站建在稳定整体基岩上,远离地质断裂带,受地震影响的概率极小。
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说,中国核电站在选址时,都会考证该地300公里的半径内历史上是否有过地震。要向前考证2000年。
海啸方面,从2004年12月印尼海啸之后,中国核电厂设计界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后的结论是:由于中国大陆架比较长,附近海域海水较浅,在中国沿海发生强烈海啸的可能性很小。
赵成昆说,在海啸方面,目前对中国潜在威胁最大的是马尼拉海沟。但根据中国多年的研究,这条海沟引发的海啸到达中国沿海时,掀起的浪高最多只有2.7米。但几位研究人员在受访时也表示,对这条深不可测的海沟,中国还缺乏足够的了解。
这是一条深达5400米的海沟,断层长度长达1500公里。地质学家测量显示,这条海沟以每年8.7厘米的速度移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David Yuen曾经发出警告,这条海沟已经至少440年没有发生强震,累积的压力可能触发高达9级的强震。
地震预防是一个应对“万一”的科学。如果“万一”发生福岛这样的事故,中国的核电站能不能承受呢?
福岛发生核泄漏的核心原因,是地震和海啸切断了内外部电源,让堆芯无法冷却进而升温。那中国的核电站的冷却系统是怎样的呢?
与福岛一样,中国绝大多数的核电站,用的是能动冷却系统。即通过电源带动水泵,向堆芯供水。如果失去了内外电源,维系冷却系统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看有没有备用电源。
福岛显然在这方面准备不足。在核泄漏发生后,他们最初找来的应急柴油机,竟然接口不对。
在福岛核事故以后,中国对在运行和在建核电站进行检查发现,中国有些核电站同样存在备用电源不到位的情况。
5月31日通过的《核安全报告》,对国内核电站提出改进要求的第一条,就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失电,要采取“设置移动电源、移动泵和增设匹配接口等措施”。
除了能动系统,美国西屋公司近些年开发出了一种非能动系统。在出现断电情况时,它不需要启动应急电源,装在安全壳中和顶上的应急水箱即会自动打开,可以在没有人力干预的情况下,为反应堆冷却72小时。对于一个遭遇突然袭击的核电厂来说,这是黄金72小时。
目前,中国正在运转的15台核电机组,采用的都是能动冷却系统。在建的26个核电机组,有4台采用了非能动系统。
郁祖盛说,福岛事故爆发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曾经做过评估,如果把AP1000放到福岛去,受得了受不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他们得出了结论: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