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9年到2011年,甘肃山丹县撤校70%,该县7个乡镇的初中生大都集中到一所中学,有学生称学校乱收杂费、克扣学生补助致使上学负担加重等各种原因,有班级辍学率达20%。山丹县教体局局长否认有学生辍学,称学校也不存在乱收费和克扣学生补助现象。
育才中学学生在心理咨询室画的画。该校有寄宿生自残。
撤点并校后,山丹县7个乡镇的初中生多在育才中学读书。
学校撤并后,陈户乡周坑小学闲置,村民呼吁重新利用校舍。
■ 核心提示
教育部7月23日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等问题。这让公众重新审视已实行10年的撤点并校。
甘肃山丹县撤点并校后,该县7个乡镇的初中生,大都集中到育才中学。该校去年9年投入使用,即出现学生辍学。学生反映,初三有班级辍学率达20%。学校乱收杂费、克扣挪用学生补助,致使上学负担加重,引发辍学。学生和家长告诉记者,老师曾解释因为要建设高标准学校,才收取各种费用。新建学校办学压力大,有老师体罚学生。
山丹县教体局局长唐克宽否认有学生辍学,并说,据他了解学校也不存在乱收费和克扣学生补助现象。
当全校学生在操场彩排时,杨伟荫(音)一人站在远处,问她为何不念书,女孩没说话。那是今年5月29日的一个下午,张掖山丹县霍城镇中心小学,忙于准备六一庆典。学校锣鼓喧天,操场上杨伟荫的两个妹妹在彩排,杨伟荫看着看着,忽然用手挡住眼睛,哭了。
杨伟荫的学校生活一直不顺利。
甘肃省实行撤点并校,杨伟荫所在的学校被依次关闭。
原先她在村小“杜庄小学”,之后迁往东关小学。去年秋季,她本该迁至霍城镇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但杨伟荫母亲决定,让她辍学。理由是,一来上学路远,二来读书也“混不出什么名堂”。
撤点并校在全国已实行10年。山丹县在2008年之后,大规模撤并学校,村小撤并到乡镇,乡镇初中撤并到县城。
截至去年,山丹县的中小学从2009年103所,减至28所。如今,撤并进程还在继续。
学校撤并中,出现上学难、上学贵,并引发辍学现象。记者随机调查山丹县4所中小学,均有学生辍学;其中,育才中学学生反映,有班级辍学率达20%。
辍学率20%还是0?
育才中学去年9月投入使用,学生反映有班级辍学率达20%,该县教体局局长称,辍学的没有
王晓虽然一直发现班上同学在减少,但今年春季开学,班上情景还是让他有些吃惊,原先51名同学中,有13名已不来读书。“8名同学辍学外出打工,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王晓是育才中学904班学生,正在念初三。
育才中学,是在山丹县城荒漠上,新矗立的一所现代化学校。政府投资1.1亿,学校有高标准化的实验室、全塑胶的400米跑道等现代设备。
育才中学于去年9月正式使用。
因为撤点并校,山丹县的大马营乡、霍城镇、李桥乡、位奇镇、陈户乡、老军乡、东乐镇等7个乡镇的初中生,大多集中在这所学校读书。
王晓注意到,从去年9月起,就有同学辍学。6月4日,育才中学校长梁积功告诉记者,整个学校大约有三四十人不读书了。
据记者调查,该校学生辍学数量不只这些,仅初三年级的辍学人数就在60人以上。
该校初三共有17个班,记者从学生处了解到,其中11个班有辍学现象。904班辍学人数最多,之后依次为905班辍学11人,908班9人,907为8人。
记者在初一、初二随机抽查几个班,也都有学生辍学。
育才中学的宣传资料显示,去年开学初,学校有学生2562名;第二学期,学生数为2300多名。对于减少的260余名学生,育才中学财务处负责人许多荣解释说,他们转学了。
在山丹县,南关中学、老君乡中心小学,记者也发现有学生辍学。
5月29日,霍城镇中心小学校门口,记者看见杨伟荫在玩耍,后来从她奶奶处得知,“撤点并校后,杨伟荫母亲便不让女儿读书,但杨伟荫有事没事,还会往学校跑。”
那天,记者向该校校长王小军询问辍学人数,得到答复是:“学校没人辍学”。
当地一位老师说,辍学率很敏感,学校不会对外公开。
6月5日,山丹县教体局一位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表示,他们对辍学率有严格统计,学籍卡上的学生名单,会与实际在校名单比较,甚至还统计到在外地上学的学生。
这名副局长说,该县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在1%以下。
而该县教体局局长唐克宽则给出另一个说法,“辍学的没有,我们千方百计不让孩子辍学。”
交不起的班费
因学杂费高,初三学生马淑静辍学;家长称,老师解释“要建高标准学校,才收取各种费用
对于是否辍学,马淑静曾犹豫许久。今年整个寒假,这名育才中学的初三学生,都在盘算这个问题,一面是居高不下的学杂费,一面是始终上不去的成绩。最后,她跟父母说,不去上学了,“因为学校花费太高。”
马淑静家,6口人,父母务农,农闲时,父亲会外出打工,一年全家收入刚超过2万元。
马淑静15岁,她能记得,在育才中学支付的每笔学杂费。原先她在位奇镇读书,去年9月,学校撤并,迁至育才中学。
第一学期开学,马淑静交了200多元班费。班级用于购买教室里使用的桌套、窗帘、扫帚、拖把、水桶等物品,还买了一些体育用品。
“篮球坏了,也要班级出钱买。”马淑静说。
由于育才中学是全寄宿制。马淑静又向班里交了100元,购买宿舍的床单、被套、水壶、脸盆。之后,她又交100元,买了两套校服。
马淑静说,以前在位奇镇读书,没交过那么多班费。“而在育才中学,5元的班费,还收了好几次。”
山丹县陈户乡一位家长也抱怨,儿子在育才中学读初三,常向家里要钱,每次要七八十元,有时候会上百元,是各种各样的考试材料费。
他告诉记者,家长会老师解释说,要建高标准学校,才会收取各种费用。
而国家从2001年起实施“两免”,到现在为止,西部所有农村学生都免收书本费和杂费。比如“窗帘费”、课本资料费、学校使用的体育用品等,都属杂费范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学校以班费形式征收杂费,属于违规。”
育才中学党委副书记兼教导主任何珊说,每个班都会收班费,但数量不多。家长提到的窗帘、桌套以及清洁工具、文体用品,都由学校配发,“如果不够的话,会由班级购置”。对于材料费,是由学生和老师商定的,“学校不会收这笔钱”。
该校的班主任冯钧说,窗帘是学校出钱买的,桌套是个别学生出钱买的,班上也没有买过乒乓球等文体用品,而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去外面书店购买,学校发的材料从来不收费。
学生补助被挪用?
育才中学学生家长反映,因老师工作量大,学生补助中200元被交了“补课费”;校方否认
马淑静考虑辍学还有一个因素,伙食费难以承受。
马淑静到育才中学后,每月生活费约500元,其中300元充入饭卡,她的伙食费比在位奇镇中学高出50%。
现实中,光靠饭卡里的钱,还吃不饱。马淑静说,凉面分量少,很多男孩一吃就是两碗。每天晚自习没结束,她就会觉得饿,“有时一天要吃四五顿”。
为防止学生消费过度,学校规定每天饭卡消费不超20元。马淑静有时吃不饱就用现金,一个月的现金消费约60元。
马淑静在位奇镇读书时,能领到国家发放的生活补助,到育才中学后,补助没了。
马淑静所说的补助是指国家推行的“一补”。
从2008年起,国家对寄宿制贫困生进行补助,标准是“中学生每天5元”。一学期补助约为625元。
马淑静父亲曾向学校讨要第一学期的补助,得到答复是,“马淑静已辍学,就没补助。”
育才中学财务处负责人许多荣告诉记者,学校中有80%的学生能拿到补助。除特别困难的学生外,其他学生要去乡镇政府开贫困证明,同时接受同学们监督。
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并未领到足额的625元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