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进一个大门的农家大院却横跨了北京与河北两个省市,这样的新鲜事儿就出现在位于密云深山里的新城子镇二道河自然村。更奇的是,前后两个小院分属两兄弟,前院的主人于庆怀,属于北京,后院的主人于庆龙,归了河北。
同住一个院,同是一家人,为啥会出现户籍不同、分跨两省市的事儿呢?大院里的老住户程德芝,昨天给前来“探奇”的记者讲述了这个大院里的故事。过去,大院里居住着于福、于禄、于珍、于祥哥儿四个,程德芝便是于禄的儿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隔断山中八路军与老百姓的联系,强迫百姓集家并村,于是,于家四兄弟带着一大家子人被迫搬离了二道河村,到了距此地2.5公里外的曹家路村生活。
日寇投降后,村民陆续回迁。于禄、于珍带着老父亲先搬回了二道河,而于福、于祥则留在了曹家路村。1949年土改时,因祖籍在二道河,所以依据土改政策,于福和于祥无法在曹家路村分得土地,无奈之下,两兄弟又搬回了二道河,几兄弟挤在了一间大院里。由于人口众多,老房子实在住不下,只好在老房子前又盖了几间茅草房,归于福、于祥居住。1958年,密云县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管辖,在二道河村实行户籍自愿申报。征求意见时,先搬回来的于禄、于珍愿意归河北,而于福、于祥由于在曹家路村居住时间长了,有了感情,愿意和曹家路村一样归北京。由此,大院里就出现了前院归北京、后院属河北的一景。
但是,行政区划并没有阻断村民们的骨肉亲情。在这个村里,京冀分界交错,难以划定;百姓户籍分属两省,却生活得其乐融融。“瞅见这棵树没?它就归北京,可紧挨着它的那个院,就归河北。”一位村民笑着说。
如今,村里一共居住着40多户人家,其中,30多户村民归属河北省兴隆镇雾灵山乡大沟村,6户归北京市密云县新城子镇曹家路村,还有1户归新城子镇花园村。历史遗留下来的户籍混乱情况给村庄管理和百姓的生活都带来了不便。“我们要去办个什么手续,都得翻山越岭,坐车去兴隆办;可平时生活、买东西,我们都在密云,因为还是去密云县城方便。”听说京津冀要协同发展了,二道河的村民那叫一个高兴:“虽说我们早就‘协同’了,可我们更盼着大发展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