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常被冠以低人一等的“泥腿子”、“乡下人”等不雅的称号,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认同中,农民与“职业”无关。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空心村”问题突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指出,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同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不缺农民,却严重缺乏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不仅把农业当职业,还要有现代农业的专业技能。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12000亿斤,实现了创纪录的11年连增。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和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让我国粮食增产面临巨大考验。以嘉盛农业为例,符合现代化绿色蔬菜生产技能和素质要求的农民实在少而又少。
按照农业部的规划,“十三五”规划将培养3000万左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加入,一方面依靠公益机构推动,也特别鼓励有责任的龙头企业的加入。
嘉盛农业的新型农民培养方式值得参考。2012年,嘉盛农业启动建设中国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基地需要大量技术型农民。可是项目地山西沁县是贫困县,农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都难以符合要求。公司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试验示范”等方式,提供一系列服务,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种植群体,开展个性化培训,为新型农民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同时为基地生产提供强大的专家力量、技术支持和优质的农产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实证明,嘉盛农业的“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方法。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
在嘉盛农业蔬菜生产基地,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不仅满足了农民物质生活富足的需要,更成为丰富他们精神精神生活的最佳途径,“农民”再也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尴尬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