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少林寺向西约半个小时车程,就可以到达我的家乡——位于伏牛山北麓,属于洛阳东南区域。
每年十一假期,都是家乡的秋收期。但今年不同,我发现,回乡收秋的人中极少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即便有个别年轻人在家,也极少下地劳动。
与此相呼应的是作业方式的变化。10年前,家乡以北约5公里、挨着国道的乡镇开始规模化种植葡萄,如今已经在我省的主要交易市场打出名气。而近年来,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区域逐渐向南部山区延伸,比如两三年前,家乡以南某村一道岭被承包下来种植核桃,而今这种现象在我家乡也出现了。
这种以租赁为主要方式的规模种植背后,有一个响亮的术语——农村土地流转。而这正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趋势相符合。
“年轻人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上年纪的人又种不动,看来以后只能这样。”不少村民说。
但与此同时,村民们也有担心。土地应该怎么流转,人们都在打着算盘。
河南省统计局在去年发布的《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调查》有这样的内容: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
为此,应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制推动。应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诸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
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偏远山村,但要真正解决“谁来务农”、“怎样务农”的问题,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