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气象预测,我区秋、冬、春连旱极有可能蔓延到初夏,全年前旱后涝、旱涝并存、“倒春寒”和后期八月低温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为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水源情况,确定适合的抗旱策略和方案,及早预防稻作旱灾。  
     (一) 因地制宜, 水改旱作,准备旱作种子  
     根据全省旱情状况,分级处理不同旱情,确保农业抗旱生产。对于水源不足、严重干旱的地区,如常年的雷响田、台田、梯田;建议水改旱,及早改种玉米、大豆、马铃薯或立体间套种,采用旱作的增产来弥补水稻减产带来的损失。  
     (二)选用耐旱品种  
     从目前省内种植的杂交水稻中,选择前期发育旺盛、生产快速、根系较发达的组合,如高原粳稻云粳系列、滇杂32、两优61、两优2186等适宜品种种植。  
     (三) 适当推迟水稻育秧的时间,巧结雨水栽秧。  
     对于有育秧水源,但栽秧水源不足的地区,可以适当推迟育秧时间7-10天,同时推后栽秧时间7-10天,以确保水稻适龄壮秧移栽,接续雨水生长。  
     (四)推广旱育秧技术,育足壮秧,增强秧龄弹性  
     在全区干旱缺水的情况下,推广旱育秧稀播技术是打赢水稻抗旱夺丰收的关键技术之一,要积极动员广大农户推广旱育秧稀播技术,播前采用10%的盐水精选种子,扩大苗床面积,降低播种密度,育足壮秧,提高秧龄移栽弹性。在旱育秧技术上,借助“旱育保姆”拌种和喷施多效唑等辅助措施,提高秧苗素质,增加秧龄弹性.  
     (五) 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栽培技术  
     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结合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隆阳区的的大力推广和法展,现隆阳区比较成熟的节水栽培模式为: “薄、浅、湿、晒”。  
     (六)做好病虫害监测与防控    
     结合去冬今春我区水稻主要害虫发生及干旱对病虫害的影响,预计2013年我省水稻“两迁”害虫、水稻螟虫和稻瘿蚊等主要害虫有加重趋势,因此,做好前期的监测预警、科学制定预案、开展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危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4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