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变化大,票子哗哗流进家,家电家具现代化,比比城里并不差,这些变化不算啥,农村文化发新芽……”8月8日,“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文化广场,正在举行的第六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异常热闹,台上唱着写实的歌谣,台下观众们掌声雷动,好一派热闹景象。这只是凤阳县建设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凤阳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培养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从文化下乡、技能培训、道德教育、生活质量提升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打造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有生活质量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施文化下乡 提升农民素质
这个县成立了12支农村电影放映队,配备了数字放映机,根据各村分布位置,将全县划为14个放映区片,开展“送优秀电影下乡”活动,共为全县农民放映各类电影4766场次,为农民送上画面清晰、音质保真、内容精彩的电影文化大餐,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同时注重发挥民间文艺团体的重要作用,在提供场地、奖励资金等优质服务基础上,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已免费为其培训文艺骨干300余名,目前已拥有各类业余民间文艺团体200多个。
实施集图书室、阅览室、展览室、娱乐室、影视厅于一体的农民文化大院工程。凤阳县计划到2012年将“农家书屋”覆盖全县198个行政村、26个社区,给每个“农家书屋”配备17000元、种类不少于500种的书籍和报刊,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学、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知识等24种报刊杂志和200张音像制品,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组织技能培训 转变增收方式
凤阳县把农民培训列入民生工程,采取“机构承办、部门监管、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模式,加强以阳光工程、农业专业技术、新型农民科技、农民创业等四项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民培训,并确定了全年6800余人培训任务。
这个县还充分发挥食用菌种植、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林果栽培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先后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定期聘请专家给农民讲授最新科研成果和管理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积极实施高产示范带动计划,组织1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开展“科技入户工程”,采取“1+10”的办法,由农技人员与农民结对子,并建立30多个科技示范点,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现场示范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种粮、田间管理的技术难题。
开展道德教育 促进乡风文明
凤阳县连续多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风户”、“治安模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文明创评活动。同时,把文明新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载体,每个行政村都设立了公开栏、宣传栏,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广和普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这个县还创新农村人才培训新机制,继续实施“一村一组大学生计划”,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全县各乡镇均建立了行政服务大厅;完成了板桥、红心、总铺等9个镇的总体规划,15个新农村示范点规划和8个新农村示范点地形测绘工作,许多村自发进行了环境建设。
由于措施得力,这个县农村愚昧、落后、不文明等现象逐渐消除,村组容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总铺镇村还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创建先进乡镇”荣誉称号。